如何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如题所述

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一套完整而全面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长期以来,在对物流服务质量研究的过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发了一系列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比如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UQUAL模型以及LSQ模型等。尽管这些模型都很经典,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但这些模型中所涉及的评价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我们通过调查北京地区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现状,收集整理有关冷链物流服务流程监控与质量管理文件及资料,比较冷链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造成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差异的原因,从而抽象出评价指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从流程描述中科学的选取指标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涉及众多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抽象、概括而得来,其定义要清晰、明确,同时对这些指标的评价也要符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因此,要想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要对冷链物流服务的整个流程有清晰、全面的认识。然而,全面了解和认识冷链物流的流程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对冷链物流的流程进行描述,对生鲜食品从产地采收到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建立冷链物流服务全过程的基本作业流程。对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进行细化,并试图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的作业流程,然后进行对比,探究整个流程的关键步骤。
(2)从流程优化中系统的提炼指标
物流服务质量涉及物流服务的整个流程,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立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使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情况。
在流程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系统改造的方法,将原有流程中的非必要、非增值性的活动予以清除,比如:不必要的等待、迂回运输与对流、不必要的加工以及反复检验等,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创造提供所需产出的新流程。在优化流程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多个评价指标,但所获得的指标并不是每个都有必要纳入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因此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贡献率大的指标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其所涉及的作业流程中存在不同的环节,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性列于指标体系中。
另外,在分析影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过程因素时,可以引入HACCP理论方法,确定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危害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对应每个危害和关键控制点的监测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这是开展这项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一大难点。
(3)合理安排指标,使指标体系更具有层次性
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分层指标与分类指标兼具,并且二者都要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明确。对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该是在明确分类的基础上分层进行,确定各层次指标的重要性,使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4)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量化指标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评价过程的主观性,对无法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从而弥补单一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的不足,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
总之,在对作为物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进行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系统分析影响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在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原则的指导下,从冷链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接受者以及专家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当然,其中专家重点评价冷链物流企业应当具备服务能力,冷链物流服务提供者以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作为评价对象,而冷链物流服务接受者则会对服务结果作出最直观的评价。另外,我们在选取指标的时候,除了注意相应的模型与方法的应用外,还应遵循准确性原则、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的原则和经济性的原则。
2 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内容   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是要全面地考虑要评价哪些方面的服务质量以及各项服务质量应具体考核什么内容,同时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界定和评价。
关于物流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了,但对物流服务质量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议,Lalonde和Zinszer将物流服务质量定义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活动;确保客户满意的绩效测量;公司承诺的哲学。而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Perreault和Russ于1974年提出的以时间、地点效用为基础的7Rs理论:货物正确率、货物完好率、准确的商品信息、送货准时率、送达准确率、时间性和价格;以及美国Tenessee大学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的物流企业和使用物流服务的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查总结出的影响物流服务质量9个关键性指标:人员沟通质量、订单释放数量、信息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时间性。虽然这些理论得到很多学者的肯定,但它们毕竟是在西方国家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下建立起来,并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况且他们都只是从单一角度去评价物流服务质量,如7Rs理论是基于物流企业视角评价物流服务质量,而后者则是基于客户角度评价物流服务质量。
本文中我们探讨的是如何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众所周知,生鲜食品本身具有一些特性,如易腐性、季节性、地域性等,这些特点都会对最终物流服务质量的形成产生影响。Verbic教授也曾指出生鲜食品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探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从综合角度出发,关注物流服务结果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特性。因此,在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物流企业应当具备的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二是关于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的评价指标,三是关于物流对象本身质量的评价指标。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所要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对影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然后构造一个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结的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的初步构想如图1所示:
3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建立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外,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构造关系矩阵、确定指标权重,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些指标中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并且这些指标由上到下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以前人们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或者将两者相结合等方法对物流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但这些评价方法都没有考虑到方案层的各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这一问题,而忽略这一问题有可能会使我们所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因此,在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外,也要考虑综合运用其他分析方法,如网络分析法等。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准则层的各项准则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层的支配,准则层中的每个准则的权重可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或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其次,方案层的各项指标不仅要受准则层的支配,而且要充分考虑方案层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构造方案层内部的网络结构,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