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犯下什么大错,竟被朱元璋下令剥皮?

如题所述

蓝玉是开国功臣,但其实他与徐达那些长期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相比要差不少,他的主要功绩是建国后的南征北战,因此,蓝玉到了洪武二十一年他才晋升为凉国公。

可是,之前还拿蓝玉比作卫青、李靖的朱元璋突然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这还不算,为此还牵连了上万名的文武百官。

蓝玉犯下什么大错,竟被朱元璋下令剥皮?

蓝玉刚刚从军的时候,是在常遇春手底下效力。不过他英勇过人,能力还是很强的。常遇春也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他。

蓝玉也一步步成为了高级将领,在建国后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将他列为开国三十四功臣之一。与很多年纪大了的开国功臣相比,蓝玉正处壮年,因此,建国后的很多大仗,都是蓝玉参加的。尤其是随着平王常遇春以及中山王徐达等人去世,宋国公冯胜获罪,蓝玉更是受到重用,不再被他们带领着出征了,而是总管军事,拜大将军。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北伐,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

可以说蓝玉是建国后功劳非常大的开国功臣了。

不过蓝玉从这个时候开始,有点飘飘然了。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可以说是民怨沸腾,朝中对他意见也非常大。

又有人说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皇帝为此切责蓝玉。

在这几年里,蓝玉逐渐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虽然还没有对他下手,但潜移默化地对他已经放弃了。尤其是太子朱标的死,对他俩的影响也很大。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本来在朱元璋看来,留着蓝玉对朱标是非常有益的。

但随着朱标的死,这一切都破灭了。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还说得有板有眼的,甚至还把造反的时间都定好了。这下,朱元璋忍无可忍了。

要知道,朱元璋一生多疑,他由于出身低,对很多功臣不太放心。所以大明从建立之初就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不是还把宰相都废了嘛。

而朱元璋还建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他们的目标就是满朝文武,所以很多官员活得非常谨慎,生怕被锦衣卫盯上。

有很多时候,朱元璋对诸多大臣的私事都非常了解,其实也是源于锦衣卫。

可见,朱元璋对这样的事是非常敏感和憎恨的,因此,可以说本来就有点飘飘然的蓝玉,正好蹙了朱元璋的眉头,可以说他的死也是咎由自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1

蓝玉是个将才,但他显然情商太低太低,再碰上朱元璋这么一个小心眼的皇帝,结果可想而知。

蓝玉第一次犯浑是在得胜回朝后,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朱元璋闻知,很不高兴,但是他还憋着。(相传老朱本来意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后来因为这事儿把”梁“字改成了”凉“)

其次蓝玉在征讨北元大胜而归之时,耐不住寂寞,欺侮了被明军俘虏的元妃,但这个女人可不是个善茬,二话不说就上了吊,就去寻了自己的男人。可谓是刚烈之至,绝对是可以立个牌坊的。朱元璋闻知,再次很不高兴,但他继续憋着。(生气憋着是会出问题)而蓝玉把这次的忍让当成了皇帝给的特权,从此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如果说第一件事是冲动导致的,那这个事可以理解为完全没脑子的行为了,打了打胜仗,老老实实班师回朝,他不香吗?非要到处惹幺蛾子,这么膨胀的后果他真的承担得起吗?

最后,也是最有意思的,朱元璋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蓝玉却屡次管不住自己身上的零件,上次……这次又没管住嘴,说:“我这么牛逼,还当不了太师吗?(吾不堪太师耶?)军中大权我一人在握,士官升降全听爷们儿的,我怎么才太子太傅?“后来,这些话就传到了老朱耳朵里。

朱元璋心里:?

哪怕你给我打江山,哪怕你立下汗马功劳,我才是皇帝啊,你这么作死那就对不住了。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锦衣卫指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年间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拉开序幕。

其实可以看出来,对于蓝玉,朱元璋早有准备,锦衣卫拿出早就搜集好的证据(不知是真是假),就把蓝玉打入大牢,用尽酷刑,真不知道蓝玉受了什么罪,最后竟然全招了,时间,地点,各种细节一应俱全。

但朱元璋还不满足,他秉承着做戏就做全套的职业精神,开始了疯狂的调查和逼供,最后竟然牵连出了同党一万五千多人,被朱元璋全部处死。被灭族的就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还有两个伯爵,可以说满朝上下,人心惶惶,今天一个大臣被杀了,明天一个大臣被砍了。大家都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很多王公贵族家里雇佣仆人都选聋哑人,因为聋哑人没法传播消息,比较安全。

朱元璋性格多疑,更是为了自己的子孙能够世世代代坐在皇位上,而极力排除宫内隐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早已是历代君王惯于玩弄的把戏。而蓝玉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第2个回答  2021-04-30

蓝玉落得如此下场,有朱元璋为皇孙扫清障碍的考虑,也有蓝玉自己作死的缘故。

蓝玉是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的妻弟,太子朱标的太子妃舅父,是太子一党,在朱标死后,蓝玉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因为皇孙朱允炆跟常蓝系没有血缘关系,蓝玉的种种表现,朱元璋如果说对蓝玉很放心,换成谁都不相信!



开国大将,战功彪柄

蓝玉最早就在常遇春帐下效力,有胆有识 ,屡立战功,深得常遇春赏识,也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由战功升迁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

    1371年,蓝玉随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锦里。1372年随徐达北征,击败王保保。1374年,蓝玉率军攻克兴和,俘获元国公贴里密刺。1378年,蓝玉与沐英征讨西蕃叛变,大胜而归。1381年,蓝玉与傅友德、沐英征讨云南,消灭了在云南的残元势力。1388年,蓝玉率军北上破元,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击败北元小朝廷,北元的主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此战俘获脱木思帖木儿次子及故太子妃并公主一百二十余人,官属三千,军士七万,马牛驼羊十万。捕鱼儿海之战,蒙元损失十万人左右,而明军损失却是微乎其微,此战也是彻底终结元朝的战役!


居功自傲,花样作死

在太子朱标没死之前,朱元璋对蓝玉还是挺宽容的,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多次立功,朱元璋对他也是礼遇有加,在封蓝玉公爵时,本是想封梁国公,因蓝玉平时的所作所为,让朱元璋将“梁国公”改为“凉国公”。

    “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蓝玉强占了民田,御史去查问,蓝玉将御史赶走,朱元璋登基以来,对大臣很严苛,但是对于体恤百姓这块却是不错,所以才有御史去查问蓝玉强占民田的事,蓝玉不仅不懂的收敛,还驱逐御史,嚣张跋扈可以想见!“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毁关而入,可见蓝玉情商是低到不知如何地步,也跋扈到如何地步,喜峰关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蓝玉在当时是夜扣喜峰关,夜里到达关下,关吏要多做盘问这是职责所在,蓝玉却纵容士兵毁关而入,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兵是谁的兵,蓝玉手下如此胆大妄为,朱元璋心里不打个小九九是不可能的。“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这个真是越玩越大了,跟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都不客气,要是叫他给皇孙当个辅国大臣什么的,那不是要翻了天?还在军队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这叫哪个皇帝能放心?更何况是久经阵战的朱元璋,军队的服从和人事的安排,如果不能让皇帝放心,将领越牛死亡越近!蓝玉西征初期,想纵兵深入罕东,下属们都激烈反对,但蓝玉却坚持己见,命宋晟按照自己的计划进军,此时朱元璋却给他下了个诏命,让他转向建昌去平定月鲁帖木儿的叛乱,蓝玉虽然不得不改变进军路线,但是其作战态度却显得很消极,最后在朱元璋不断催促警告下才用计抓到月鲁帖木儿,班师回京后蓝玉被加封太子太傅,然而蓝玉却因太子太师之位给了冯胜和傅友德而口出怨言。

蓝玉这些种种作死表现,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深深忧虑还年幼的皇孙朱允炆该怎么办,对于蓝玉自然是极为不放心,而蓝玉想要谋反也不是没有原因,在他的亲家靖宁侯叶升被朱元璋以胡党案牵连被杀时,李善长也因知情不报家族被诛,让蓝玉担心自己会被亲家告发,所以才联合曹震等人谋逆。

还有蓝玉西征回来,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也让蓝玉以为是朱元璋对他产生怀疑所致,蓝玉平时多有怨言,难免有些涉及到谋反方面的言语,在胡党案牵连杀死那么多功臣,对蓝玉来说也是深深的忧虑,害怕自己迟早要步那些被杀功臣的后尘。



当有人告发蓝玉谋反时,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将“谋反”罪名扣到蓝玉头上,进行了胡党案爆发后的又一轮清洗,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一公、十三侯、二伯被全部族诛,死者多达一万五千人,蓝玉更是惨遭剥皮实草,被悬挂于市井,以儆效尤!

第3个回答  2021-04-30
蓝玉并没有犯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只能怪太子朱标去世的太早,像蓝玉这样有如此杰出军事才华的将领,对皇权是非常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找借口除掉了蓝玉。
第4个回答  2021-04-30
朱元璋痛下杀手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太子忽然病死,太孙即将上位。本来蓝玉是太子的舅丈人,是朱元璋为儿子留下的班底,可太子一死,蓝玉就失去了可以控制的因素。 蓝玉定的罪名是谋反,还是和多年以前的胡惟庸案相连起来。于是蓝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做了太孙上台前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