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操作活动的组织实施有哪些环节

如题所述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
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2、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幼儿美术欣赏内容广泛、丰富,不仅包括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和建筑艺术,还包括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各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品和儿童作品。
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对儿童艺术素质全面培养的要求,美术欣赏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一般每次可以20到25分钟,而且欣赏活动可以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有操作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主要可以包括整体感受、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心理回忆与构思、创作与表现等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这一步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时教师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直接的描述。这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然后,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一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了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好好看!’’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形状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末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第二环节: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画面形式意味的习惯和能力。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幼儿发现和识别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形式关系分析,则是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
在要素识别环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幼儿一开始可能会主要偏重于从描绘具体事物或点、线、形、色等要素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忧愁的国王》中幼儿看到了青蛙、老鼠、树叶、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很多种事物。说明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这还只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讨论中,幼儿还提到“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幼儿把握的。
形式关系分析环节也就是进一步探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美学意味。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涵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幼儿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如幼儿在欣赏《忧愁的国王》时,不仅谈到了作品中的树叶形和黄色,还发现了树叶的枯黄,特别是树叶被表现成飘零、无力、下降的样式,与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的联系。
在实际的欣赏活动中,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幼儿在识别要素的同时,往往就伴随着各种对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关系的感受。
第三环节:再次整体感受,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幼儿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讨论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这一步一般会涉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含义等。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起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第四环节:心理回忆与构思
让幼儿对已欣赏的作品进行心理回忆和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东西进行讨论、构思,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一环。它既是一次欣赏活动的结束,也是创作活动的开始。心理回忆可以采取让幼儿闭上眼睛回忆已欣赏过了的视觉意象的方法,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构思时则可以将心理意象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
第五环节:创作与表现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是纯欣赏,也可以在欣赏后安排幼儿进行创作,这要根据具体的欣赏内容而定。但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如欣赏《忧愁的国王》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快乐婆婆或伤心婆婆所讲述的故事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7
美术操作活动的组织实施有索与发现环节、感知与体验环节、
、创作与表现环节、欣赏与评议环节。
美术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初步感受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用纸、笔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以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进行绘画、手工等活动,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材料的特性和效果,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过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既包括幼儿由外而内的感受和吸收,也包括幼儿由内而外的创作和表达。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美术教育活动一般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几个基本环节。 感知与体验环节 这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素材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幼儿仔细观察,促使他们对即将表现的事物有更深的体验和更多的经验,并逐步积累生活和艺术中的视觉语言、符号素材,进而在操作中表达。 在这一环节中,感受和欣赏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作品、原始艺术,想象力丰富的民间艺术、现代工艺或童趣十足的优秀儿童美术作品等,有时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或图画书等,还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和体验。如在要求幼儿描述身边的事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看、听、摸、玩等多种方式,对即将表现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感受,从中进一步熟悉和把握日常生活中本已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形态,发现蕴含其中的美的形式;又如,在要求幼儿描绘生活场景或人物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相关经验,帮助幼儿加深对相应的生活场景或人物情绪情感的体验,以便表达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此外,带领幼儿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参观博物馆、观看各种艺术展览等,也是适合幼儿的感受和欣赏方式。
●探索与发现环节
这是幼儿对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和某些操作方法与技能进行探究和尝试的过程。这一环节一般应以幼儿自主探究基础上的自我发现为主,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最后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升和推动。探索与发现的前提是要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与使用相关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发现和了解有关工具材料的特性和一定的操作技法。此时,教师应尽可能避免直接使用“示范”“讲解”或“演示”等方法,先给幼儿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以保护幼儿探索与发现的积极性。当然,某些比较特殊或复杂的技法靠幼儿自己探索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直接采取演示的方法,以帮助幼儿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使他们可以有重点地从操作过程和作品创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提高活动效率。 创作与表现环节 这是幼儿在已具有一定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对工具材料的特性和相关操作方法与技能有所探究与发现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等过程。幼儿创作和表现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事物、经验和场景的记载,可以是自己想象和幻想的显现,可以是情绪情感的表达,可以是改编或创编故事的记录,有时也可以是对大师作品的借鉴甚至临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采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表达。 欣赏与评议环节 这是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开展欣赏和评价的过程。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欣赏,共同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采取幼儿自述、同伴分享、教师引导等相结合的方式。幼儿自述可梳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想法,培养初步的反思能力;同伴分享可以让幼儿学会关注别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教师引导时应承认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幼儿的独特性和发现幼儿的进步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有时环环相扣,有时互相交叉、渗透。如,感知与体验活动一般可以作为创作与表现活动的先导,有时也可作为后续或与创作活动密切结合的内容,渗透在相应的操作活动中。探索与发现活动有时可以是专门的环节,有时则需要渗透和融合在欣赏或创作过程中。如欣赏《星月夜》时感受和发现凡·高那短促有力的笔触的独特效果,欣赏莫奈的《睡莲》时发现因颜料堆积而形成的笔触,并以书空的方式探索和尝试这种独特的池水和睡莲的画法等。在操作活动后,幼儿表述和解释自己的作品,同伴互相观看和交流,也是一种必要的欣赏和感受活动。 此外,以上所列的四个环节只是一个完整的美术教育活动的比较典型的组织实施过程,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已有基础和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 下面我们以小班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小草”①为例,来进一步说明组织实施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
●感知与体验环节
教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到幼儿园的草坪上游戏。幼儿在草坪上自由地奔跑、跳跃、玩耍,教师引导他们在草地上走一走、爬一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并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小草的样子。在认真观察与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孩子们一人拿一块小画板,画下了自己看到的小草。回到活动室后,教师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师:每个小朋友找到的小草都不一样,请你说说你的小草是什么样的。 (教师请幼儿拿着自己的画到前面来说,并向大家展示。) 幼1:这个是横横的,这个是竖竖的,还有这个是椭圆形的。 幼2:这个像船,还有这边是拐弯的。 幼3:这个像水,像波浪荡来荡去。 幼4:这个像苹果,这个像小圆圈,这个像“1”。 幼5:这个像小花,这个像锯齿。 师:(出示自己画的小草)你们说得真好,都画出了自己看到的小草。现在来看看老师找到的小草吧! 幼:像花。/像蝴蝶。/像面条。/像吸管。 师:说得真好!你们还记得前几天学的《小草报春》的歌曲吗?我们一起来用好听的声音唱一遍。 (配班教师用钢琴伴奏,孩子们坐在座位上唱《小草报春》:“是谁从泥土里钻出来,是我是我,我是小草呀!我从泥土里钻出来,告诉你告诉他,春天来到了!”) 师:现在老师要变魔术,把你们变成小草,你们也从泥土里钻出来吧!(教师摸每个孩子的头,孩子们便蹲下变成小草。) (配班教师用钢琴伴奏,执教教师和孩子们边唱边做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慢慢生长的动作,孩子们非常高兴。)
师:(出示黑板上大幅棕色长条卡纸)这里有一片泥土,小草们还没有钻出来呢,你们能不能帮帮它们呀? 幼:能! 师:老师请来了颜料宝宝,它们有的是深绿,有的是浅绿。老师还请来了棉签宝宝,让我们帮小草宝宝钻出来吧!谁来? (幼儿积极举手,都愿意上来尝试。教师请了三个幼儿分别到黑板上画小草宝宝。每个幼儿尝试后,教师都和幼儿讨论他是用什么方法让小草钻出来的,用的是哪一种颜色,并引导其他幼儿观察这三个幼儿画好后把棉签放回哪一个颜料盒了。) 师(小结表现方法和棉签、水粉的使用常规):有的小朋友拿起棉签让小草从下往上长,长得长长的;有的小朋友从上往下画,小草弯弯的;有的小朋友画的小草的叶子是圆圆的;有的小朋友画的小草的叶子是有锯齿的„„在绘画时,我们要把深绿色的棉签宝宝送回深绿色颜料的家。把浅绿色的棉签宝宝送回浅绿色颜料的家,这样才不会把两种颜料混在一起。不然,我们就分不清楚了。
●创作与表现环节
师:(教师在活动室后面的桌子上张贴一排棕色卡纸)后面还有一大片泥土没有小草呢,你们去帮帮它们好不好?(出示幼儿在以往活动中搓好的各种颜色的小绉纸团)老师还请来了小花,到时候我们让小草和小花互相做朋友吧。 (幼儿自由组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一边画一边小声交流,“我的小草像蛇一样”“我的小草都是圆圆的”“我的是竖波浪线”,等等,他们画出了长条形、波浪形、圆形、椭圆形、锯齿状等各种小草。 师:(巡回观察、参与讨论,并经常鼓励幼儿)你的小草真好看! 师:(看到孩子们快画完了)如果你的小草都长出来了,就可以种小花了。 (孩子们把“小花”粘在小草上,一片片漂亮的花草地出现了。) 幼:我的小花也长出来了。
●欣赏与评议环节
师:现在这里不是泥土地了,已变成了草地和花园,是谁把它们变成这样的? 幼:是我们!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草宝宝和花朋友吧,你们喜欢它们吗?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画的小草和现在的心情。) 师:你们想不想也变成小草呢? 幼:想! 师:那我们再来唱一次《小草报春》吧! (孩子们满怀喜悦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边唱歌边做小草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动作。) 画小草是适合小班幼儿操作的内容。孩子们对表现小草通常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会画出代表小草的长长短短的竖线。这些绿色竖线可以说是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小草。怎样才能使幼儿画出具体生动的、有个性特点的小草呢?这就需要幼儿有一个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在上述案例中,幼儿对小草的感知与体验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在户外与小草亲密接触,利用多种感官感知与体验小草的质地、色彩及各种形状;二是通过演唱《小草报春》和用身体动作表演,体验小草生长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感知与体验,幼儿对小草就有了真切的感受,他们画出的小草也就变得富有情感和个性化了。
第2个回答  2016-03-20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
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2、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幼儿美术欣赏内容广泛、丰富,不仅包括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和建筑艺术,还包括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各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品和儿童作品。
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对儿童艺术素质全面培养的要求,美术欣赏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一般每次可以20到25分钟,而且欣赏活动可以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有操作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主要可以包括整体感受、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心理回忆与构思、创作与表现等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这一步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时教师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直接的描述。这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然后,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一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了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好好看!’’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形状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末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第二环节: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画面形式意味的习惯和能力。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幼儿发现和识别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形式关系分析,则是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
在要素识别环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幼儿一开始可能会主要偏重于从描绘具体事物或点、线、形、色等要素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忧愁的国王》中幼儿看到了青蛙、老鼠、树叶、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很多种事物。说明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这还只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讨论中,幼儿还提到“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幼儿把握的。
形式关系分析环节也就是进一步探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美学意味。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涵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幼儿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如幼儿在欣赏《忧愁的国王》时,不仅谈到了作品中的树叶形和黄色,还发现了树叶的枯黄,特别是树叶被表现成飘零、无力、下降的样式,与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的联系。
在实际的欣赏活动中,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幼儿在识别要素的同时,往往就伴随着各种对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关系的感受。
第三环节:再次整体感受,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幼儿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讨论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这一步一般会涉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含义等。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起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第四环节:心理回忆与构思
让幼儿对已欣赏的作品进行心理回忆和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东西进行讨论、构思,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一环。它既是一次欣赏活动的结束,也是创作活动的开始。心理回忆可以采取让幼儿闭上眼睛回忆已欣赏过了的视觉意象的方法,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构思时则可以将心理意象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
第五环节:创作与表现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是纯欣赏,也可以在欣赏后安排幼儿进行创作,这要根据具体的欣赏内容而定。但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如欣赏《忧愁的国王》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快乐婆婆或伤心婆婆所讲述的故事等。
第3个回答  2020-12-01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
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第4个回答  2015-11-15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

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

以上4个环节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