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提倡争辩,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争辩可以激活学生的机智,激发学生的灵气。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眼睛是亮亮的,脸儿是红红的,他们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的火花
竞相迸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小组内通过合作;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引经据典,组织语言。在辩论过程中,他们机智敏捷,踊跃发
言,大胆表达,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争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大江保卫
战》这课时,对于文中讲到人民子弟兵在大堤抢险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堤坝的做法,有一个学生则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这样做不是最好
的办法,人的生命最重要,何不想到更好的办法呢?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就争论不休,甚至有的学生就说到:英雄,并非牺牲自
己才算英雄,在苦难面前相处更好办法的人同样称得上“英雄”。通过学生的争论,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对知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拓展
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要从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要训练学生对教材说“不”,指出课文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表达上不尽如人意而造
成的欠缺。其次要训练学生敢于对教师说“不”,对教师讲话的语音,表达的遣词造句,讲解的方式,思考的角度,敢于纠正。为了培养这一品
质,有时教师可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让学生钻这个空子。如理解句子“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
位老师故意在黑板上画上两片荷叶,让学生对照着读句子体会荷叶的特点。
一位大胆的学生指出叶子画得不对。老师说:“哪儿不对?你看,圆圆
的碧绿的叶子。”那个学生说:“‘挨挨挤挤’是说叶子长得很多很密,可你才画了两片。”老师笑了,特别表扬她勇敢,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
这样真正能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 善于对比,能启发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比较思维是在分析问题时将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得出:比较思维训练的结果是使学生善于在比较中寻找自
己的答案。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中,课文中讲到:科利亚的妈妈埋箱子是从门前量三十步,挖箱子时也是量三十步,就能挖到了。
但为什么科
利亚按妈妈的方法去挖匣子却没有挖到呢?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妈妈是成年人,身体比较定形,所以按原来的量三十步就能挖到箱子,而科利亚
是小孩身体还在发育,相隔了四年,量的步数的距离当然跟原来的不同了。
通过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白:周围的事物都是在起变化的,不能一概而
论。又如我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抓住疑点进行比较,如:教科书为什么那么珍贵,跟学生们现在的书包里的教科
书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现在的教科书是用钱买就可以了,很容易得到;而课文中的教科书,那是在战争年代“我们”非常
迫切需要的时候,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的纸里节省纸印出来的,最后是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才得出来的。”可想而知,这样的教科书是何等的珍贵。当
然,现在的教科书并非不珍贵,但与文中的教科书相比,就更容易理解“珍贵”两个字了。
四、鼓励求异,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多个可能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凭借课文中
的创造性因素,善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01
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1、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要打击,如果错了告诉他错了的原因,然后鼓励他勇敢质疑鼓励他有不同想法。这样孩子很容易建立起思维创新的信心,时间久了就积攒出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一直是我编写油藏工程教材时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何通过教材的学习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比法。 教材应向学生传递科学而不是伪科学,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因此,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有明显的错误,应经得起推敲和逻辑检验。科学性与严谨性是连在一起的,科学都具有严谨性,伪科学肯定都不严谨,很容易识别出来。科学的价值在实践中就能体现出来。科学能够指导生产实践,而伪科学只能误导生产实践。新教材中有意对比了科学与伪科学两种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和对比,学生总是能够发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
第2个回答  2022-06-01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1.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第3个回答  2022-05-31
“增强教材的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一直是我编写油藏工程教材时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何通过教材的学习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比法。 教材应向学生传递科学而不是伪科学,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因此,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有明显的错误,应经得起推敲和逻辑检验。科学性与严谨性是连在一起的,科学都具有严谨性,伪科学肯定都不严谨,很容易识别出来。科学的价值在实践中就能体现出来
第4个回答  2022-06-13
1、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实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理念;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心理等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3、教师应注意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创新成为一种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