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
虽然诈骗行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些共同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予以防范,是可以避免使自己误入歧途、落入圈套的。更何况很多骗子的手段并不见得很高明,受骗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受害人本身。一般说来,受害人具有一些不良或幼稚的心理意识,是诈骗分子之所以能轻易得手的关键。通常,下面几种不良心理意识易被诈骗分子利用:(1)虚荣心理;(2)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心理;(3)贪占小便宜的心理;(4)轻率、轻信、麻痹、缺乏责任感;(5)好逸恶劳、想入非非;(6)贪求美色的意识;(7)易受暗示、易受诱惑的心理品质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8

过河拆桥,读音是guò hé chāi qiáo,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是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元·廉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第2个回答  2018-02-08
过河拆桥(典故、出处、释读)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 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 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 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 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 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释读】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08
拼音: guò hé chāi qiáo
正音:拆;不能读作“cāi”。
辨形:拆;不能写作“折”。
近义: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反义: 饮水思源
结构:连动式。
辨析:拆;不能写作“折”。
英译:kick down the ladder
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2-08
大概意思是: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