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如题所述

一、确定目标,让学生有目的而为
开学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确定了数学科方面的几个要求:第一、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准备好所有的学习用品,包括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一律装在书包里,特别是文具盒。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精力容易分散,课桌上越少东西越不会分散注意力。第二、课堂习惯:要求他们做到细心看、认真听、用心想、勤发言。细心看指的是看书、看黑板;认真听指的是听老师的讲解,思想不开小差,尊重同学,仔细听好同学的发言;用心想指的是想老师提的问题,想老师的讲解,想同学的发言;勤发言指的是大胆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敢于发言,不怕出错;主动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对每一个问题,你怎么想就怎么说。第三、课后习惯:每天晚上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作业后预习好明天的课程,每天老师发回去的作业要及时订正。这样学生就很清楚身为一年级学生,自己在课前、课堂上、课后应该怎么做,有一定的目标,就会努力去做。
二、细化目标,让学生明确而为
有了大目标还要有详细的目标,学生才能明确地按照具体要求去做。如:课堂倾听方面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我要求学生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要分析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细化目标还可以分段要求学生。学习习惯有课前、课堂、课后等方面的要求,学生不可能一个星期就养成各方面的习惯,我们可以分段要求。如第一周主要抓课前准备的习惯,对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加分,对于做得不好的同学,课后留下来练习。通过一周的强化,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的好习惯。第二周主要抓课堂认真听的习惯,第三周主要抓积极发言的习惯······这样极少成多,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三、适时表扬,让学生有兴趣而为
小学生心理和身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好胜心强,喜欢表扬,老师的表扬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根据这一特点,我在课堂上经常用不同的鼓励方式表扬课堂习惯做得较好的同学,比如当学生做连线的练习时,我去巡视发现有些同学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的,立刻说:“嗯,昕童同学真不错,做事认真,先算出得数再连线”。这样既树立了榜样,又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其他同学听到我表扬他们,也想得到表扬,就纷纷跟着先算出得数再连线。又如我经常提醒学生坐端正、认真听,但多次以后效果并不好,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于是就采用表扬的方式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只要有上课认真听讲,坐得端正的同学,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博文同学坐得真端正!杨垒同学动作最快!……”这类的话,其他学生一听,马上跟着也坐端正了。
四、反复训练,让学生持久而为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松懈现象,这样,平时的督促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天我都会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堂要求,作业要求,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总之,习惯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与实践中养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