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德到王尔德,为什么自恋的人更容易被铭记?

如题所述

人类的自恋会经历从“自体满足”到“对象选择”的阶段。

同性恋――就被弗洛伊德看作是人从客体获得自恋的一个典型例子。

理由则是:“他以自己为模特儿,选择与自己相像的作为他的新的爱慕对象。这样他就变成了一个同性恋者。实际上他是悄悄溜回到自恋,待他长大成人以后,他现在爱的男孩是他自己儿童时代的替代性形象和复活。”

力比多投射到客体之上,而大多数的力比多则仍然聚积在自我之中――是弗洛伊德认为的自恋特征。

电影《道林格雷》

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自恋形象。

亨利?沃顿勋爵在意外结识道林?格雷后,被他美貌所吸引,同时也用言语蛊惑和征服了他。

至此,道林?格雷开始疯狂的迷恋自己英俊的外表,甚至嫉妒画里美貌的自己。

变得狂妄又冷漠,抛弃了与自己相爱的女演员西比尔?云妮,造成了她的轻生。

不过是因为少女在剧院的一次不在状态的表演,道林便认为她不再能与自己相配。

然而,亨利对于道林的蛊惑却并没有停止,他给了道林格雷一本沉醉于上流社会的书。

信以为真的道林在被亨利带领出席聚会后,开始勾引各种各样贵妇,不再顾及道德地放纵自己,甚至开始吸食鸦片,直到最后丑陋地死去。

如果说故事中的美男子道林?格雷是明显又肤浅的自恋主义者,那么亨利勋爵的自恋显然要深沉许多。

对于道林?格雷的过度呵护和朦胧的同性爱意更多是他对于自我的一种肯定,他无比相信自己的言论,也相信它们能轻易左右别人。

不禁让人想起许晴姐姐的那句:我爱我自己,更爱我自己。

但亨利勋爵这个角色更有趣的地方在于,这样魅力四射的自恋形象其实小说作者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影射。

王尔德

和亨利勋爵一样,撰写小说的1890年,王尔德拥有令人羡艳的事业名望财富。

亨利勋爵认为美是天才的形式之一,极度地追求美的东西。而王尔德同样,将“享乐主义“”唯美主义“作为自己的坚持。

更甚,王尔德曾经这样毫不掩饰地表达过对于自恋的推崇:”一生的浪漫,从自恋开始。”

但王尔德却并未像故事中的主角一样,让他的自恋误入歧途。

王尔德聪明地将自恋写进文字里,描绘了富有魅力又充满争议的的角色,让《道林格雷的画像》成为了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也被称作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的三绝。

回顾王尔德的一生,我们发现他的作品里都被打下了王尔德特殊的自恋烙印。

甚至在因同性恋罪名遭受牢狱之灾后,王尔德也并没有放弃自恋的表达:“神?几乎将所有的东西都赐给了我。我有天才、名声、社会地位、才气、并富于挑战知识。我让艺术成为一种哲学,让哲学成为一种艺术。我改变了人们的心灵与事物的色彩,我的一言一行无不让人费思猜疑。”

而这些充斥着王尔德自恋且骄傲表达的作品无一不是流传于今的佳作。

自恋在王尔德手中变成了成功的武器,而不是伤害旁人的利器。

这是王尔德老师的死性不改,也是一次成功的自恋示范。

更是王尔德对于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观点的完美诠释。

科胡特

科胡特认为,自恋有自己的发展线,最终没有一个个体能够成为不依赖自体客体的人,因为,将终生需要一个对自体客体做出投情性反应的环境以便发挥自己的功能。

这一切让我们开始正视一个事实:王尔德创作了自恋,而自恋也成就了王尔德本人。

同时,这也应验了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留下的预言:“当超群的才智和精神变态的性格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极有可能造就一个伟人。”

康德是威廉口中的伟人,但又和王尔德的表现迥然不同。

英俊的康德

1724年出生于哥尼斯堡的康德,是后来少有的平民哲学家。

一直以来,康德的强迫症形象都备受关注: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喝一杯茶,吸一袋烟,下午三点准时散步,连和友人打牌都会准时赴约。

但这样自律的好男人康德却一生未与人结为伴侣。

而康德本人却对此表示:“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供养她时,我却不再需要她了。“

仿佛和那个写着”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她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为了小时的欢愉牺牲掉生活中的其他一起”的康德不是一个人。

于是我们才读出前一句话里的康德,自恋中带着一丝丝单身狗的落寞。

和王尔德狂妄的自恋不同,康德的自恋究竟来自哪里?

这一切恐怕还是要从康德来不及开花结果的爱情说起。

为了维持生计,兼职私人教师的康德,千里姻缘来相会的结识并爱慕上了学生的母亲――中年丧偶的凯瑟琳伯爵夫人。

然而被贵族扶持才能得以继续哲学创作的康德,因为财力和地位的悬殊,无力去表明和承受这段感情。

更让康德备受打击的则是:1763年,伯爵夫人再婚,嫁给了另外一个贵族。

康德只好辞去私人教师的工作,同时也关上了他这一扇中年男子的心门,往后的日子也不再与女性有过多接触。

郁郁寡欢的康德此后更加专注于哲学的研究,更是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完成了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康德“三大批判”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在爱情上的失意被康德巧妙地化解为一股对于学术研究的狂热。康德用对事业的自恋感将爱情里自卑的自己解放出来,赢得了属于他的成功。

这是来自康德的自恋解答:解救了汹涌袭来的自卑,源于长期以来的羞耻,又始于狂热。

自恋在王尔德和康德这里,发挥了最大的价值,而不是最坏的价值。

但长期以来,自恋在众人眼里,都被沦为一种坏价值的心理,也常常被有心之人用来错误挥霍。

2005年起,来自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者贝琳达?博德和卡特琳娜?弗里岑的一项研究表明: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在高层行政管理人员中出现的几率,都比在布罗德莫精神病院里精神失常的刑事罪犯要高。

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些根深蒂固、可能不适应社会的人格特征,常常反而会使人受益。例如,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雄心勃勃、自信满满、专注于自我,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的人和环境来扎得最大收益。

聪明如王尔德,将快要冲破屏幕的自恋写进传奇的故事里。努力如康德,将情场失意的自卑闭口不提,化作平和的学术自恋一头扎进哲学的世界里。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化解自恋的难题,得到最好的自恋公式。

而现代人对于自恋的解释大多是:自恋是一种糖,甜到忧伤。

古希腊神话里那喀索斯在自恋中死去,在对自我的迷恋中灭亡的故事在人们心里留下的症结挥之不去。

而诺曼梅勒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自恋者更容易成为领袖。另一位大咖弗洛姆则在《占有还是生存》中,用商品销售性格一词来形容现代社会的某种性格属性。一个人是否成功,取决于他在市场上好不好卖,看他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以及他的个人装潢是否受欢迎。

而自恋者,好像更容易获得这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