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区别

同题~请具体介绍一下,及相关职业,谢谢

经济管理是很大的一个专业方向,细分为差不多十个专业,你最好多看一点再问,还有你说的社会经济管理应该是国民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应“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实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行政管理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我国大学现在所讲的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经济学科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所属的研究生专业。 目前,国内拥有这个专业的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校有辽宁大学、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开设五门课程,课程设置主要依据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民经济管理学》《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规划方法与模型》、《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实用经济监测预测方法》和《市场与价格管理》。(1)MPA 国民经济管理 专业方向毕业生需求的方向: 各级政府综合经济管理工作,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领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领域、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管理领域、市场管理领域等。
(2)MPA 国民经济管理 专业方向适用的工作部门: 政府的发展计划与价格管理部门、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市场管理部门和主要的产业管理部门以及公共事业单位等。
(3)MPA国民经济管理 专业方向毕业生胜任的工作活动: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政策研究工作和 日常业务。
(4)MPA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方向毕业生的素质结构需求: 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在处理现实经济问题时,具有战略眼光、全局观点,统筹能力。
(5)MPA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方向毕业生知识结构需求:熟悉经济学和管理学,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和预测方法,具有行政学、政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
(6)MPA国民经济管理 专业方向毕业生的能力结构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7)MPA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心理素质需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胸怀宽广,具有较强的处理重大经济问题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8)MPA 国民经济管理 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其他综合素质需求:协调能力强,写作能力强、动手能力强。 《经济管理专业》属于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学科。经济管理主要研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合理调节的规律和方法,它包括两大方面:宏观经济管理,即国家对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指导、调节、监督;微观经济管理,即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经济管理是综合应用性学科,它融合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和可行性研究。
该专业较适合在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等经济部门及大中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报考。专业课(8门)
1.国民经济管理研究
系统研究国民经济管理基本原理,密切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实际,分析各种现实经济问题。
2.企业经营管理研究
关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方法的研究。
3.财政与税收
财政学基本原理;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税收、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等问题的分析研究。
4.金融研究
系统掌握有关货币、银行、金融市场、金融体制、金融政策、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情况。
5.国际经济学
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有关国际贸易与投资的组织、形式、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关税和跨国公司等有关知识。
6.财务分析
掌握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帐户、报表等基本技术,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能力。
7.投资决策分析
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我国投资体制、投资筹集与资金融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后评价、风险投资等问题的分析。
8.管理学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西方管理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联系现实管理实践,特别是组织管理中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3门)
1.宏观经济学
以国民经济为对象,研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问题;涉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宏观政策手段的运用等具体内容。
2.微观经济学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3.计量经济学
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科中的发展和实际作用,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跨学科课(2门)
1.经济类法律专题
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税法、商法、合同法、经济法或其他经济相关法律专题。
2.科学技术与社会
探讨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关于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31
二者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所谓社会资源配置,就是决定一定时期,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如何分配。二者区别在于配置资源的根本方式不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如何分配等经济决策的大权高度集中于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政府通过制定一个无所不包的计划,来安排上述事情,来配置资源。在市场经济下,上述经济决策是由经济主体分散自主作出的。而他们决定上述问题的依据是市场价格,价高利大则生产,否则就不生产。因此,市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人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因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当然,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没有计划。每个企业都有严密的计划。但是,有计划不等于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市场在这里是残缺的,价格不反映商品供求 ,只是单纯作为核算手段。30年代大危机之后,人们发现,完全依赖市场配置资源,是有问题的。这就是,市场会失灵。比如,分配不公、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垄断带来效率下降,外部性。。。。。。需要政府必要的干预,于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越来越重视宏观战略与规划。不过,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是,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不是指令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