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儿童守规矩、懂规矩的意识?

如题所述

孩子在小的时候,往往好奇心比较严重,对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保持着很强烈的兴趣,很多时候看到新奇的东西都想去用手摸摸。但是有一些东西是十分的贵重的,如果随便触碰,很可能会导致财产损失,可是儿童根本不知道这一点。我们必须教导孩子不能随便摸东西,提高他们懂规矩,守规矩的意识。

一,教导孩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直接教导了,因为有时候我们通过别的方式暗示孩子,他也不一定能明白。我们直接告诉孩子要守规矩,不管到哪里都要看起来规规矩矩地,告诉孩子这样才是对的,若是吊儿郎当的那就是错的,给孩子树立一个对错观。

二,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乱碰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随便碰,这是大人们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小孩子却是不知道的。我们要告诉他们,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随便碰的,如果要去碰的话,必须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就好像是自己的东西不想给别人随便碰一样,别人也不想随便给我们碰。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在外面不要碰不是自己的东西。

三,告诉孩子把别人的东西弄坏的恶果

我们要告诉孩子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会有什么后果,用严重的后果去震慑他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比如前段时间就有小孩把荧幕弄坏的,结果赔偿了几万块的金钱,还有用硬币把别人家的车给划伤的,也赔偿了不少钱。我们要告诉孩子,那些钱是很多很多的,要用很久才可以赚到。他们知道了这个恶果,就不敢去随便碰别人的东西了。

最近熊孩子搞破坏造成财物损失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要尽早预防自己的孩子也做这样的蠢事,免得有一天别人找上门来要我们赔钱,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0
第一,制定规矩简单易懂,内容明确。复杂的规矩孩子无法理解,最好的就是:这样做了,会被惩罚或者奖励,阐明道理,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好的或者坏的后果。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的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它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不要其他的杂七杂八的文字游戏,这样很容易就乱套了。规矩一旦制定,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面又一套,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糊涂,无所适从。
第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孩子最容易受影响的当然是家庭环境,所以我们在家里的时候就需要建立家庭规则,并且这些规则是平等的针对家里的每一个人的,而不是仅仅针对孩子,拿了东西就要放回原位,弄脏了东西就要清理干净,都是很明了的规则,家长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榜样。
第三,惩罚与奖励。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不让人去破坏而是去遵守某个行为,一旦违背就要受到惩罚,而我们很好地维护了规则,可以受到奖励。在这样一个奖励与惩罚的环境里面,孩子才能真正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至于如何去运用奖励与惩罚,各位家长可以参考小编上一篇文章如何给孩子正确的奖励与惩罚?
第四,摆正心态,换位思考。我们很多时候就把孩子看成了一个成年人,用看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孩子,这是不正确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需要我们家长去认真区分,究竟是不懂还是明知故犯。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地斥责为犯错误。更多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者什么的是非常好玩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它我知道这样挺好玩的,但是我并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也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这样也能避免很多亲子矛盾。
第五,关注氛围。我们在制定某些规矩的时候,不要特地去为了孩子而制定某些规矩,孩子能感觉到环境是否在针对自己,如果特意的针对,会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环境我们肯定能顾及到不会特意去针对孩子,但是学校环境或者其他周边环境我们家长就不能及时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尽可能的去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班级里是否乱赏乱罚,孩子是否被孤立,是否被特意针对,社会上孩子因为被老师的乱来、同学的孤立伤害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例子数不胜数,而我们家长去预防这些情况,需要做的就是多去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态。
第2个回答  2019-01-12
01从游戏开始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规则的意义,知道不守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懂得一个游戏如果没有规则作保证,就没办法顺利进行。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用处,让他们知道规则无处不在。可让孩子想一想,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发他对执行规则意义的认识。这样,孩子就不是被迫执行规则,而是自觉自愿地执行。同时,家长还需要保持一个底线,当孩子不守规则、投机取巧时,应及时引导,万不可轻视,更不能鼓励。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游戏中投机取巧,还得意洋洋地赞他聪明,这正促成孩子养成不守规则的坏习惯。再由遵守游戏规则过渡到遵守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规则。

02从大人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领路人。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在遵守社会规则方面应做孩子的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学不要迟到,上课铃响,教师进课堂就不要迟到;家长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家长在走走路或开车时就不能闯红灯……更多的的时候,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家长应带着孩子一起遵守。

03从第一次抓起

往往有些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进行规则培养时有些滞后,会说:“这次算了,下次别这样了。”“今天算了,从明天开始吧。”须不知,这无形当中就让遵守规则打了折扣。因此,抓好第一次,把握关键点非常重要。因为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第一次错了,不及时纠正,就会接二连三地错。所以,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否则,一旦坏习惯养成,则需花更多的力气来扭转。

04从小到大、从易到难

方方面面的规则会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合理、科学的提出一些规则,让孩子觉得经过努力是能够达到的。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看似是一个很小的规则,但对于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孩子没有规则意识,而幼儿园和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孩子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规则就要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老师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而当孩子经过努力长时间的做到了遵守某项规则时,家长和老师还要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奖励,提升孩子的成就感、愉悦感,不断促进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

05从他控向自控转化,促进内化进程

遵守规则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恒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支持和鼓励孩子向既定目标努力,直到规则习惯养成。不妨设计制成孩子行为规范养成评价卡,每张卡上的行规要求概括为几个方面,每月组织孩子学习践行其中的几条,并实施四级评价,即自我评价、孩子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通过这样的践行和评价过程,让孩子的遵守规则逐渐由从他控向自控转化,促进内化进程。

06关注规则的一致性、一贯性与执行情况

规则一旦制定,教师执行时就必须一以贯之,否则难以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如果各方要求不一,经常变化,或者说归说做归做,都可能导致孩子执行规则能力不强。增强孩子的规则执行能力,必须保持各方的一致、前后的一贯。因此,我们需要经常自问:我们所制定的规则前后一致吗?同一个幼儿园的各方人员一致吗?与家庭一致吗?一贯如此吗?关注孩子的执行情况了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需要反省并加以修正。 总之,制定规则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投入地学习,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大的自由,而不是限制孩子。
第3个回答  2019-05-19
首先培养他的自食其力的能力,如吃完饭让他自己把碗送到厨房,让他自己洗小手帕等,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她的劳动能力,双休日让她自己穿衣系鞋带等,千万不能让她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毛病。一定要从小抓起,否则自己累死没人知。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定什么【遵守】规则,这是他家不是官场,家就要有家的感觉,不用拿这些东西牵制他,先了解孩子对你们的教导有很大的帮助。
第4个回答  2019-04-12
第一,制定规矩简单易懂,内容明确。复杂的规矩孩子无法理解,最好的就是:这样做了,会被惩罚或者奖励,阐明道理,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好的或者坏的后果。
第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第三,惩罚与奖励。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不让人去破坏而是去遵守某个行为,一旦违背就要受到惩罚,而我们很好地维护了规则,可以受到奖励。

第四,摆正心态,换位思考。我们很多时候就把孩子看成了一个成年人,用看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孩子,这是不正确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需要我们家长去认真区分,究竟是不懂还是明知故犯。
第五,关注氛围。我们在制定某些规矩的时候,不要特地去为了孩子而制定某些规矩,孩子能感觉到环境是否在针对自己,如果特意的针对,会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