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对的吗?

如题所述

    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对的。最开始关于人性的讨论有两种观点。他们分别是春秋时期的孟子和荀子。虽然他们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可是关于人性这方面的见解却不尽相同。前者认为:人性本善,后者认为:人性本恶。而我更倾向于前者。


      这不仅仅是因为儿时所背的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几句话的先入为主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这种概念,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生来的时候,他是善良的。虽然他们的本性善良,可是行为习惯却慢慢疏远。
     小时候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考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慢慢长大了,对这句话又有了皮毛的看法。都说,人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你属于天使还是魔鬼就看你所展现出来的那一面。人都有七情六欲,这也合乎道德伦理和佛法。当你的良知战胜了贪欲,你就是天使。当你的良知被贪欲所战胜,你就是魔鬼。而我认为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因为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他就是一个最纯洁的天使。他对这世界万物没有什么认知,每天无忧无虑,没有什么七情六欲,所以他的本性是善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随着接受的新鲜事物增多,七情六欲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至于他究竟能不能把这个善持续下去,那要看他接受的教育和后天对人生的领悟。



       人生来善良,没人天生就是个坏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孩子,对孩子是否形成善的意思至为关键。到了学校,学校的第一宗旨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才能立天地。到最后,要靠个人的意识和毅力,始终把良知放在做人的第一位。
       每个人对善的见解都不同,而我认为的善是做善事,结善果,遇善缘。处处与人为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6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当然是错的啊。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子非婴儿焉知婴儿善恶?况且婴儿自己都没有善恶的概念,你敢说他是善的?

      婴儿一出生就如一张白纸一般,纯洁无暇。他其实是绝对的中立的。你教他什么,他就会去学什么,婴儿的脑海中只有三种情绪,觉得好玩开心,对一切事物的好奇,所以他什么都要拿手去碰一下,然后就是难过,不小心摔倒了很痛,就哭,他甚至连伤心都不会。你说他知道善恶。就算你以现在的标准认为他是善那也不行。善恶不是单纯从事物表面看出来的,一个坏人也可以偶尔做好事,他先对你好接近你,再骗取你的钱财不行吗?如果你单纯的只看到他做好事的一面就认为他是好人这是不是太武断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关键还得看他自己怎么认为,要看他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人之初性本善,那么从第一个人类开始到最后一个人类,所有的人类应该都是善良的啊,那为什么今天还有这么多坏人?就是因为人生出来只有本能,没有善恶之分,是受到后天环境影响才有善恶之分的。并且善恶有时很难区分,一只狮子把一直鹿吃了,你能说这只狮子是恶毒的吗?他的本能就是这样,他就是要靠吃别人来维持生存。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那就和一个动物差不多,所以人之初是可以向善和向恶的,关键看后天受到怎样的教育教导。


第2个回答  2017-05-17
   首先,要解释一下这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就是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

在我个人看来,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正确的,一个生命的降临,就像造纸厂造出了一张白纸,而每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是平等的,相同的,所以人之初,性格都是善良的,还有一点在于“性”,这个字饱受争议,这个“性”字到底代表了什么意思呢?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荀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恶”,那么问题又来了,所谓的善和恶有没有确切的定义呢?在不同的环境下,善恶的定义就不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会激发出人类的动物性,残暴,极端的自私,大饥荒的时候,人们饿到了极点,内心的兽性驱使着人们自相残杀,这就是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无论什么问题,都有对立面,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当然,我们还是希望社会中多一点善良,让生活更美好!
第3个回答  2017-07-01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中开篇的六个字,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中心思想,孔子认为,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就是善良的,而多年后孟子也一直延续着这个思想,直到后来荀子才改变了这个观念,荀子的思想是人性本恶,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不是善良,而是向恶的,而我个人是偏向荀子的思想,也就是说,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错误的。

        人性的善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生下来有了对世界的基本的认知以后才有的。假如说,现在把两个刚刚生下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放在一起,然后在他们都饥饿的时候,放一瓶奶在他们中间,他们会懂得谦让吗?他们会为别人着想吗?完全不会,在对一切没有认知的时候,只有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善良不是本能,生存才是。如果没有人管,他们肯定会竭尽全力得到食物,肯定会拼尽全力活下去。


        孔融让梨存在的基础是接受过教育,计算没有刻意的教育,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也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动物而已。而且有时候动物都不如。动物之中还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在人类社会中不一定会有。人只有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本性,那时候肯定是求生的欲望大过一切。

        只不过人是会学习的,人是会接受管教的,人是有信仰的。在有了认知,有了价值观,有了信仰以后,才会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善良,不是人类的本性。

第4个回答  2017-05-17

       我从根本上就承认这句话是对的,毫无疑问的说,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是充满着善意。

       我们总是在说,孩子的世界是天真无邪的,父母的很多快乐都是源自他们,甚至说可以说每一个下联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最纯真的。他们的降临就像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打开了心门,慢慢地适应着身边原本不熟悉的一切,在后天的教育中,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不相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受到了不同的影响,性格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还有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觉得大概说的是一个意思吧,从我们开始接触这个社会就想着它会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实际上则是大相径庭,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去欺骗和伤害任何一个人,只是在这个适应社会的过程得到过别人的伤害罢了,然后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就变得越来越冷漠,这样的我们就会让别人认为是一种变相的伤害,循环往复被伤害过的那些人就变成了“人性本恶”。

       我们也会向着好的方面去学习,为了避免接触认为不良的东西,我们渐渐地去封闭自己,阅读“人性本善”的书籍,交往心底善良的人们,努力地不被这个社会所同化,感慨良多的是我们会变得现实起来。从一种人变成另一种人谁都不想,我们都愿意保留着最初的童真与善良,是社会改变了我们,或者说是我们适应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