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的曲艺是什么啊?

如题所述

皖北的曲艺有道情、泗州戏、黄梅戏等。

1、道情是曲艺的一类,有的地方也叫渔鼓,-般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道情和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还形成了河南坠子这种传统曲艺形式。

2、泗州戏是安徽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泗州戏唱腔念白有北方戏曲的激昂慷慨,南方戏曲的温柔舒缓,还有难度极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间琴书的平实质朴。

3、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采茶灯、山歌、秧歌、茶歌、花鼓调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吸收了高腔、采茶戏、汉剧、楚剧、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一般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曲艺的相关介绍: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

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3

皖北的曲艺是渔鼓道情。

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晚期,相传由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盐洼地带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之后不断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是全国26个曲种之一。

渔鼓道情是皖北豫东最古老的曲种,2011年5月安徽萧县的渔鼓道情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鼓道情的表现形式

渔鼓道情以唱法韵法来讲,在开板的时候是五鼓二板,开腔以后,拍三鼓,唱书七字句或十字句,拉腔的时候拍的次数不定。在唱垛子板的时候是分上下韵唱出的,三字韵、五字韵、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滚口白等这些韵法是最常用板式。

在演唱时左手斜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渔鼓道情的说唱形式有说、说唱和说唱演三种形式。曲词包括唱词和说白两部分,以唱词为主,全篇唱词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诗、正词、锁口或者叫闹台、正板、尾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