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

比如如何设置家庭佛坛,在家课诵须知、放生仪规、居士进寺院须知、上香仪规、礼佛仪规、随众上殿须知,过堂仪规,听经闻法仪规等等

  我是一名佛弟子,将下面的这篇文章送给您:

  佛门礼仪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记忆体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演示):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五、出入佛门之礼仪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六、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八、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慧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08
首先,每位欲入密乘道者,必先是品行端正的人。按照《大日经》住心品中说法,“菩提为心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即是讲修密宗者必须先发“净菩提心”(即自性清净心)《大日经疏》中说:“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导者,犹如种子是万德本”。此心是成佛的“因”。同时,还必须具矿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因“大慈悲心”能够辅助各种“功德”滋长。密典中说,若没有此种“心”就没有资格修学密法。

其次,僧人在进入密宗阶段学习时,还必须拜师。须遵照十种功德选择上师。对于学密宗僧人来说,上师的选择相当重要,它关乎到修持者能否进入顿悟正道,而不出偏差。与此同时,所选择的上师在向弟子敞开心扉之前,也必先观察弟子的“根器、也称“善根”,并以种种考验(有些考验近乎磨难)观察弟子在学法修炼方面是否有“不可遏制”的决心。

上师经考验确认弟子具备修习密宗潜能和可获“正果”的希望后,方接纳弟子,确立师徒关系,而后,由上师作一次入密门灌顶仪式。灌顶之后,便进入“加行道”的修持,所谓“加行”即“加修”之意。

加行道修持,是密宗行者入密的“前导”。被视为密宗的“根基”。加行道修持一般有四种,称为“四加行”修法。具体是:四皈依 即皈依上师、皈依佛、扳依法、皈依僧。其中皈依“上师”在藏密中非常重要。密宗强调“视师如佛”,密宗把“上师”(喇嘛)作为修行者修法求道所需的必备条件,密宗行者必须以所谓“九种心”恭敬依止上师。

正因如此,召请慈悲的上师的仪轨,便是修持的序幕。全师被尊为传承释迦佛祖全部智慧遗产者和真谛阐述者,因而要在莲花台前向上师和佛跪拜三次。莲花台前点燃香炷和酥油供灯。拜师学法者在虔诚地追思佛的恩泽的过程中,诵颂一首优美的诗歌祷文,该祷文反复三次。然后在佛的现现中诵颂一种简单的皈依神咒。这种皈依神咒在加行修炼中须共修满十万遍。

大顶礼法 也就是五体投地的叩拜。密宗修持中的叩拜比二般信徒的叩拜有所不同。在加行大顶礼法时,修行者同时发出祈愿,发誓奉献自己的身、口、意,与神合而为一。这种叩拜按规定在加行修炼中须修满十万遍。

供曼陀罗 曼陀罗是梵文音译,意为“坛”、一坛场”。但四加行中曼陀罗供与坛城不同。在此它代表宇宙和万物——中间为须弥山,周围四大洲、八小洲、日、月、如意树、七珍八宝、自然财宝、连同自己的身、口、意和善行功德等,全心全意向三宝奉献。

按照密宗仪轨规定,此法也须修满十万遍。

念金刚萨埵百字咒或35佛忏悔文 咒语,在密宗中具有中心位置是不言而喻的。明咒,在印度最早出现于《梵书》和《夜柔吠陀》。早期的《爱多列雅·梵书)5·32节记述:由于“生主”生息宇宙,产生了“唵”字。初时生主由其自身生“热”,遂生出天、空、地三界;随着热度的提高,由三界生火、风、日三光;三光生梨俱、娑摩、夜柔三吠陀;三吠陀出现了三种光明;三种光明化现为三个字:阿、呜、牟。“生主”将这三个字结合起来,得出“唵”之音。于是人们皆唱咏“唵”字。并作为祷诵平安字句之首和结束语“唵,平安!平安人”……如是!唵!”

此后,“唵”字的意义又被广伸,又出现了十三个字声……

在佛教的密咒中,多数也以“唵”字开头(读“嗡”之音)。比如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方广大庄严经》卷四中说:“唱唵字时,一切物皆出无我,我所之声”。密宗金刚界陀罗。尼冠以“唵”字,认为诵持“唵”字,可成就法、报、化三身。

按佛教所说,咒语有五种来源——即:如来(佛)说、菩萨说、二乘说、诸天说、鬼神说。然而以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咒语起源于生产力处于低下水平时的人们幻想以某种咒术来控制自然力的愿望。其来源不外乎:一、承袭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二、吸取当时地方巫师习用的咒语;三、自己的创造。

密咒,配以手结印契(特定的手势和坐法)、心观想佛尊一共同被称为“三密(意密、语密、身密)。“三密”是密宗的基本修习和实证法。依密宗说法,密宗行者通过“三密”感应,就能使“三业”,清净,三密相应,可即身成佛。

据笔者所见,藏传密宗如此强调明咒的作用,这很可能是藏传密宗以独具的科学眼光,发现、认识到了声音在物质世界中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并合理运用了这种自然力量。我们知道,声音起源于发声体的震动,其特点是具有穿透力,能够穿过固体、液体、气体。佛教秘密语言——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咒语,正是运用声音震动、穿透力等不可思议的自然力量,在人体内与各“脉穴”点震动、共鸣,并带动内气运行,从而达到意到、声到、气到的效果。使人气畅心爽、心灵舒畅、头脑清晰……藏密咒语(秘密语言)正是出于这种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按照佛教密宗规定,念诵每种神咒的次数,都应在一百零八次和一千零八十次之间,以佛珠计数。一百零八粒佛珠作一百次计算。每咒必须修满十万遍。

加行道修持的目的,在于通过清心和抑制欲念,达到忘却自我。修行是极艰苦的,从早到晚机械、单调、不间断地修持,如此需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在修持中佛堂是必不可少的场所,法器是必不可少的助物。在一些仪轨中,修行者使用金刚杵和金刚铃,同时手指形成各种意义的手结契印。手印依据修行者尊奉的本尊佛的手印而定,目的是达到与佛勾通。修持时,有时法器急促地响起,那是督促修行者抓住某些摆脱生死轮回之陷阱的难得机会,认真修持,以获成果。

当加行修持的各项都已修满十万通后,才有资格进修本尊法。按照金刚乘教义的义理,密宗行者仅靠基础的念诵真言、建立曼陀罗等还不能到达“即身成佛”的境界,还必须具有五禅那佛的五种智慧。五禅那佛——即大日、阿闲、宝生、弥陀、不空;五种智慧——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跟所智才如果有了这五种“智慧”,加上导师直接传授指导,那么虽食肉、饮酒、做男女之事,也能达到“菩提”(正觉)。

藏传密宗保留了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修习的完整形态。密宗所以有这四续部之分,按宗喀巴的说法,是以修行者根机不同、功能优劣而分成四等:一、须多行身外法行者(事部);二、不须多行外法但与内定等量并行者(行部);三、外行、内定两者之中以内定为主者(瑜伽部);四、不须外定而能升起无上瑜伽者(无上瑜伽部)。这可以说是密宗修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实践过程。密宗的学习、修持过程相当复杂、严格,仅“事部”修行,就分十支仪轨。列举如下:

1.修行处所——包括。先于房中所修;出外沐浴、人佛堂法;著新衣人座、加持供物;守护自身及其处所修法。例轨为预备仪轨。

2.咒真实。

3.我真实。

4.念诵真实。

以上三仪轨称为“三真实”。

5.住火静虑。

6.住声静虑。

7.声后静虑。

以上三仪轨称为“三静虑”。“三真实”、“三静虑”既是修行的内容。又是修行的方法.为事部修行的主体(正行)。

8.修咒仪轨一修“三真实”、“三静虑”时的先行及结行仪轨;

9.护摩仪轨——修成就及事业时所作;

10、灌顶仪轨——受菩萨戒、受华鬘、水、冠三种灌顶,为成熟修道之器。

至于“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仪轨也相当多。其中,无上瑜伽部为密宗最高密法。无上瑜伽唐代不传,因此日本东密也无。而在藏传佛教中,对无上瑜伽部经典仪规的翻译和传承、修炼都远远超过下三部,成为密宗的一大特色。

当一位密宗行者修满加行修持后,可请上师观察其“根器”,择修一本尊法。如果是大根器者测可于“五部无上金刚大法”即大威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集密金刚、欢喜金刚)中,先择一种而专修。除“五部无上金刚大法”外,还有“三种瑜伽母法”、“文武上师法”、“文殊身法”、“马头金刚言法”、“真如心法”、“金刚摄事法”等八部行大法。藏密还有属于下三部的佛部,莲花部、宝部、揭磨部诸种密法和多种观音法、弥陀长寿合修法、五色文殊法、二十一度母法等,均有事行部和无上密双重修法。

“五部金刚大法”等属于无上瑜伽,属于成就修持和高级修持阶段。因此,修其中任何一种金刚本尊法,必须由导师再作上密授法灌顶。这种灌顶具体包括所谓密灌顶和慧灌顶。藏密严格规定,未经此二灌顶者,绝对不能做无上瑜伽密双身修法。同时,在修“五部金刚大法”其中任何一种金刚本尊法时,都需按密宗规定,严格遵循无上瑜伽密的修习次第。修无上瑜伽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通常称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生起决第 是所谓观想佛身,用观想修本尊形象的阶段。藏语称“杰仁”,“杰”。升起,生长之意;“仁”作次第讲。佛教到了密宗时代,本尊、护法以夜叉神的凶恶可怖面目出现,充分体现了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特点,而佛像的种种姿势和标志,又均以佛教教义来说明。生起次第主要修持方法有三等持(止观),即。1.初合等待(或称初行等持)——观想主尊双身无二结合,化现坛场诸尊;2.坛场最胜等持——观想由主尊双身菩提化现坛场中诸尊均已齐全,各安方位,应有尽有;3.事业最胜等持——指坛场圆满生起之后,观想请尊净化刹土之行,等同如来妙行。

修持者在修持时,手持种子(大米等),手结象征宇宙坛场的复杂契印,一面念诵仪轨,同时观想莲花座上端,从梵文字母韵母生起月轮,声母生起日轮,就中升起本尊手帜,标以种子,从此放敛光明融合圆满,而后升起本尊全貌。这些观想层次,又称五种现觉生次,力图在观想中获得五禅那佛的五种智慧:月轮表从“大圆镜智”现觉;日轮表从“平等性智”现觉;种子、手帜表从“妙观察智”现觉;圆满融合表从“成就所智”现觉,本尊全貌表从“法界体性智”现觉。太玄奥啦!

在观想本尊时,有粗分、细分两种生起次第。通俗一些说,就是先初观本尊形象,然后细观本尊每一标志。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本尊真实形象像幻影一般出现在面前和梦境,这样密宗行者就如同见到了本尊佛,可与他对话,听其讲经说法,最后把自己的身、口、意修成与本尊的身、口、意合而为一,就算完成了初级阶段的修持。

然而,在做到运用意念的观想,谈何容易!这是密宗最难修持的阶段。一观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心空、达到神与人的合一,其过程是凝神、人定。

凝神,是聚所有杂念为“念,通过观想达到以念止念。如此,方能观空、身空、心空而一切皆空。在这一刹那,大自然的灵力流入体内,人体也融人“五大”、“五智”所代表的特殊境界。

入定,人定首先要人静,呈现观想状态,心息合一;若有若无,虚无漂渺,感觉身轻如云似气,飘然如腾空而起,身体已空虚消失。入定是密宗一切仪轨和修持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深入智慧、深入光明、深入宇宙意识的境界。修炼者完全与宇宙融为一体,世界已完全成为光明一片,转识为智。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修持,据说修持者感觉气血畅通,头脑清新,精力旺盛,肌肉自然跳动,犹如注入了能量,全身有难喻的舒适轻松之感,静坐数小时,感觉竟如同数分钟……把自己的身、口、意修成与本尊的身、口、意合而为一,也即“成佛”了。

圆满次第 即修习风、脉、明点(指精液,或内分泌物)等瑜伽。圆满次第是密宗最后的、最高的修习次第。藏语称作“佐仁”,“佐”,意为“完成”,“终结”。“幻身”和“光明智”双成就是圆满次第的最高境界。

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波罗密多乘人,所修诸法真实离诸(酉戈)论,即随顺法身行相之道,然无修习随顺色身相好庄严行相之道,咒者有之。由是成办利他色声方便,道体上有最大不同,故分二乘。”这段话的意思,据多年来从事宗教研究的石世梁先生解释,是说:单从心理上或思想上去断除偏执与烦恼,固然可以发挥良好作用,但是思想或心理受生理或色身的制约,因此应该注意生理上的修持。圆满次第即以风、脉。明点的修持而求得成果。

密宗认为人体内有二千七百条“灵热”流通之脉成密宗道次第广论冲讲到人身共有七万两千条脉,其中主要的有一百二十条,尤为重要者有二十四条;最切要害者有三条——左、中、右脉、中脉,藏语“吾玛”;右脉,藏语“饶玛”;左脉,藏语“江玛”。

密宗视“灵热”为保持寿命之气,而中脉又是人体“灵热”通过的重要脉道。因此,中脉被视为最致命之脉。据密宗讲,中脉为蓝色,贯穿于脊髓中间(这种见解与中医关于督、任二脉之说很不相同)。气与脉是交识的,一般人肉眼难以看到,只有修持者在心静入定时,气脉贯通后,自己才会看到。

据密宗的见解,中脉贯穿有六个“灵脉莲穴”:

第一穴,名为持根穴,位于人体前后阴中间,为人体“灵热”之密泉;

第二穴,为男女根穴,又称生殖轮;

第三穴,为脐穴;

第四穴,为心穴,又为“南穴”;

第五穴,为喉穴;

第六穴,为慧穴,位在两眉之间,所谓“慧眼”所在,左、中、右脉均在此会合又分离。

也有一种见解认为,人体气脉为“三脉七轮”。七轮:即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顶轮”位在第六莲穴“慧穴”之上,又称“无上莲穴”、“千叶莲穴”、“脑穴”、“北穴”,被认为在人的心灵起因处。中脉自此处进达“梵穴”。所谓人体命尽,指识体即自梵穴而出。

藏密中所谓的“风”,是指风息、气息,遍布体内一切脉道,因其性动,故名为风,共分十种。明点,指精液、血液(或内分泌物)存在于体内脉道之中。约束保持体内精血的物质及其方法叫做实体明点。脉、风、明点三者相互依存,脉如居宅、精如财宝,风心为主人。藏密基本修行原理是让沉睡的“灵蛇”之“灵热力”起于海底轮,逐轮上升,一一自各莲穴穿过,扶摇直上而达千叶莲穴,进入人定状态,而后再散布于全身各部如雨甘露,滋润全身。证得“心灵妙明”大安乐之境……

在述及藏传佛教密宗时,难免不提到“瑜伽”这个词汇。在此有必要将“瑜伽”及藏密修持中的中阴修法(俗称惨死亡术)、“乐空双运”双身修法等问题作一专门简介。
第2个回答  2006-11-08
善功德!向您推荐3本书,请您到当地寺院或居士林请购.这三本书可以帮您全面了解佛教徒和居士的所有功课.
《释氏要览》(又名佛学备要)三卷 宋•释道诚著。福建莆田广化寺影印本,据民国八年乙丑(1919)应慈法师易题本、日本宽永十年癸酉(1633)刊本及《大藏经》相互校对影印而成
《佛教仪式须知》(又名缁素必备佛教仪式须知、居士应用佛教仪式须知)不分卷 民国•释慧舟等编。上海佛学书局,据民国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用1944年释慧舟编辑本翻印
《礼敬佛陀》不分卷 福建广化寺辑。福建广化寺刊本
第3个回答  2006-11-10
我也是在家修佛之人,学佛,我觉得很简单又很难,难的是那么多的佛经论点要去背要去理解,难的是那么多的戒律要去守持,而简单的则是只要具足 菩提心 即可,只要具足了 菩提心 ,不论在家出家,都能获得大圆满,大解脱!
我也吃荤腥,但是我不为了自己的口欲而杀生
我也打妄语,但是我的妄语从不伤害任何人
我不喜欢拘泥于形式,但是佛祖和上师永远随时在我的心头
第4个回答  200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