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丧事会有一个“奠”字,而不是“丧”字?

如题所述

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向死者供献祭品致敬的一种仪式,祭奠、奠酒。把“奠”字拆开,就成了三个字,分别是:上,西,天。 就是说这个人已经离开我们而去了。


容我先说几句铺垫的话。第一,棺木正前方有一个大大的“奠”字,这种习俗起于何时,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种习俗完全属于“国粹”,和洋人不搭界。这和花圈不同:花圈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花圈这种形式,属于舶来品;而花圈中央的“奠”字,则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棺木上的“奠”字,还是花圈上的“奠”字,其含义是一样的,都是“祭奠”的意思。关键在于我们对“奠”的涵义的认识。如果我们认识到“奠”在这里是“葬前之祭”,而葬前之祭只能称作“奠”;如果我们又认识到“奠”与“祭”虽然是同义词,但在某些场合又绝不能随意代换:葬前只能用“奠”,葬后只能用“祭”。

那么,我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上的“奠”字,正是在下葬之前(尽管古代没有花圈奠,这叫做“礼以义起”,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今人已经不再区分“祭”与“奠”的不同。但棺木和花圈上的这个“奠”字,不仅保留了“奠”字的古义,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古礼的遗存,所谓“礼失而求诸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4
这就是对于死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于极品的一种祭奠的仪式。
第2个回答  2020-06-01

中国有句话叫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无论多么卑微,家境多么贫穷,去世之后都要深受尊敬,自己的亲人都要为其举办隆重的葬礼,来缅怀和追思。

我们常常会发现,在死者的棺木和花圈正中央,通常都会用黑毛笔写下一个大大的“奠”字,显得庄严肃穆,非常得体。

看到这些,有的朋友感到疑惑不解,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棺木和花圈上不写一个“丧”字,这样多通俗易懂,为什么要写一个“奠”这么高深难懂,这个“奠”字又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花圈不是中国的发明,是舶来品,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鸦片战争后从欧洲来到中国。经过中国人的改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而棺木则有上千年的历史,由此可见,花圈上的“奠”来自棺木。

花圈是洋为中用的产物。而花圈中央的“奠”字,肯定是来自棺木上的只,完全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是棺木上的“奠”字,还是花圈上的“奠”字,其含义是一样的,都是“祭奠”的意思。

棺木上的“奠”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奠”字跟丧葬有关。

但是之所以写“奠”不写“丧”,也是有讲究的,不是心血来潮的,有充分道理的。

揭开谜底并不难,只要你翻检当代的语词字典、词典,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让我们看看它们对这两个是如何解释的,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奠”的释义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汉语大字典》释“奠”云:“将祭品置于神前祭神。特指初死时的祭祀。”

上述当代权威的字典、词典对“奠”字的释义,大同小异,但总的说来,那意思非常清楚,就是一个动词,包含着死者的亲人对死者的敬意,怀念。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好的条件让他吃好喝好,但是死后,一定要让他体面让他走好。于是就竭尽全力为他购买祭品,好吃的好喝的,珠宝首饰和元宝金砖,还有童男童女。这就是“奠”——把祭品拿上来,放到供桌上。

我们再进一步看看古人对这个字如何解释,《说文》上是这样说的:“奠,置祭也。《礼》有奠祭。”

段玉裁注云:“置祭者,置酒食而祭也。礼,谓《礼经》。《士丧礼》、《既夕礼》祭,皆谓之奠。”按:段注所谓“《礼经》”,就是今天的《仪礼》。而《士丧礼》和《既夕礼》,则是《仪礼》中的两篇,其内容是记载一个人从始死到下葬的全部礼仪的,而其中凡是说到祭,一律称之为“奠”。

至此,我们已经不难理解其中的一次,那就是说,在死者举行葬礼的时候,献上吃的喝的以及用的就叫“奠”。除此之外,死者头七、五七,忌日献上贡品就不叫“奠”叫“祭祀”。或者说指葬前之祭叫“奠”。葬后之祭,就不叫做丧祭,而叫做吉祭。

而“丧”的意思是“哀悼死者的仪式”,是一个名词。所以说棺木上写“奠”字更合适,更能准确表述当时的场景和行为。

第3个回答  2020-11-13

汉字“奠”的视频讲解

第4个回答  2020-06-12
在广大农村地区,丧礼近通。(奠)字解释很对,丧事对死者的祭拜形式。中华民族原来的丧礼,没有花圈。但,有白花配安葬棍。农民称(打花)(花字读音欢)。有一个古文字与(花)非常相。它就是(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