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吃什么中成药

如题所述

脾胃湿热 ,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脾胃湿热可能因饮食伤脾,脾虚则湿蕴。主要应健脾、去湿。相关中药主要有:

薏仁:性凉,入脾经、胃经,健脾,逐湿

芡实:性平,入脾经、肾经

白术:性湿,入脾经、肾经,健脾,燥湿

红豆:性平,入脾经、心经,健脾,利水

这几样可以作为食疗经常吃,熬粥,煲汤,炖菜等,口服药粉也可,但要注意搭配,长期吃不要偏于某一样,配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

脾胃弱,要加强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排出湿气。尝试喝常渭宝茶,通过严格的组方科学搭配,可以温养脾胃,健脾益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0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方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我姐姐以前也有脾胃虚弱的问题,她是用的楂脾茶来调理好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只能缓解症状,治标不治本,易反复,建议喝古方楂脾嗏来调理。楂脾茶传承古老茶疗养生之精髓,适用于脾胃虚弱人群饮用。
第2个回答  2019-07-25
一般可服用人参(党参健脾丸来达到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增进脾的运化功能、从而达到补益后天之本(脾胃)的作用。脾胃强健则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人体自然逐渐变得健康起来。
第3个回答  2020-02-23
建议您可以吃点健胃消食片,平时少吃寒凉食物,可以适当吃点热性食物,平时可以多吃点冬瓜,可以多吃点山药、大枣等食物,另外,可以多喝点粥,里面放点大枣、山药、薏米、百合等食物,可以用点陈皮泡水喝,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4个回答  2020-07-25
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中医方面也建议平时也可以使用徳 甫的肠胃褓茶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