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博物馆的动物标本都是“男多女少”?

如题所述

我们经常会去博物馆里面学习一下,里面就会有很多的标本动物,但是一般都是男多女少这是因为动物标本中的雄性比雌性更加的有威严性的。而且就是雄性的动物是比较容易采集的。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反对性别歧视的斗争已经在博物馆发生。据《每日邮报》23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美洲豹和狮子在研究英国、美国和法国五个著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200万余种动物标本后,也面临“性别歧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因素和现象需要考虑,其中之一就是雄性动物标本容易获得和采集。就像人类一样,雄性动物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会玩一个非常“做”的游戏,做出非常疯狂的行为。

库珀说:“我们怀疑,对男性的偏爱是可以找到的,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是人类,对男性的偏爱是自然存在的。”因为在19世纪,大多数动物收藏家都是男性。尽管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但大多数相关领域仍然是男性。因此,130年后,动物标本中的雌雄比例仍然高于雌性。他们会为食物和配偶而战,也会为自己的能力而竞争。就像人的赛车一样,难免会掉进不朽的深渊,更加自寻灭亡。

所有这些形态和行为,不仅是雄性动物和鸟类生存的方式,而且可以说是它们的“不朽”,不仅吸引了天敌的注意和发现,被捕食,而且也逃不掉人类捕捉制作标本的过程。它们不仅是人类战利品的展示,更是对各种形状、奇形怪状的动物的研究和欣赏。科学家认为,造成这种性别偏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因素:雄性哺乳动物通常体型较大,种群分布、性别特定的地理范围、个体动物行为以及人类的采集偏好。

因此我们知道了在动物界也是有着重男轻女的行为的,博物馆也是可以选择不同的性别的,年龄和多样化的收藏来展示给我们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博物馆的动物标本都是“男多女少”是因为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所以男性多于女性。也许男人体内有更多的遗传物质。

在现代社会中,“性别歧视”的概念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甚至动物标本也难以逃脱。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生命科学研究员库珀(cooper)分析了在5个不同国家收集的近250万件标本,其中包括有100多年历史的标本。尽管约有一半的鸟类标本没有性别,但雄性的比例高达60%。就哺乳动物而言,在确认性别的样本中,雄性哺乳动物的比例为52%。

库珀说:“我们怀疑,对男性的偏爱是可以找到的,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是人类,对男性的偏爱是自然存在的。”因为在19世纪,大多数动物收藏家都是男性。尽管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但大多数相关领域仍然是男性。因此,130年后,动物标本中的雌雄比例仍然高于雌性。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可以类比为承认科学成果和科学成果的现象。例如,只有3%的诺贝尔奖获奖女性科学家显然是性别歧视者。原因当然是,世界上大多数的科学研究人员都是男性,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参与科学研究的男性。

尽管在获取科研成果方面存在偏见和偏好,但这也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运行是大多数男性参与者进化的结果,这当然需要通过未来的社会行动来改变,比如多训练女性研究者和其他领域的女性参与者,为了改变目前现实中的性别偏好或歧视。然而,库珀的解释似乎也违反了一条基本的自然法则。如果这个世界只基于性别(事实上,可能有更多的性别,比如中性),那么不可否认的是,同性排斥异性排斥。如果是男性收藏家,自然,他应该非常欣赏女性,或者大多数女性,而不是男性,所以收集更多女性标本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当然,自然博物馆或科研机构的动物标本中“男多于女”的现象,也会导致对动物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不完全,从长远来看可能对科学有害。

第2个回答  2019-10-28
因为以前的人都对雄性的动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比较多雄性的动物标本。
第3个回答  2019-10-28
这个可能就是碰巧吧,也有可能是因为之前动物大多是雄性多,雌性少
第4个回答  2019-10-28
我认为人和动物界是一样的,都存在适者生存的道理。可能雄性的动物就比较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