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塘是哪一个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安丰镇,名字叫安丰塘.是宰相孙叔敖派人挖的.

出寿县古城往南30公里处,便是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大塘安丰塘。说它天下第一,一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塘,塘堤周长约25公里,水面达5万多亩,是寿县古城墙内面积的近10倍,蓄水最多时能达到近一亿立方米,灌溉着约70万亩农田。二是历史悠久,开挖于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个。一年四季,这里烟波浩淼的清清塘水吸引着八方宾客。尤其是到了春天,塘边垂柳依依,堤坡下排排白杨树茁壮挺拔,农田里麦苗青青,油菜花开,景色怡人。立在塘东北端的石碑上由已故当代著名书法家司徒越挥就的“芍坡”两个大字龙飞凤舞,韵味不凡。而建在塘西北处的孙公祠,松柏掩映,古风朴朴,块块碑石上,记载着率众挖塘的楚国令尹孙叔敖的丰功伟业。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一心想振兴国家,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发现和启用人才是关键。当时的令尹虞丘积极向楚庄王推荐了见识不凡,韬略过人的孙叔敖。楚庄王通过和孙叔敖的一番交谈,发现他才高学富,颇有治国之道,当即任命孙叔敖为楚国令尹。这在当时的楚国是权力仅次于楚庄王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最高领导。 孙叔敖没有辜负楚庄王的重托,也没有给虞丘丢脸,更没有让楚国百姓失望。他一朝大权在握,便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倾心为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孙叔敖在位十二年“奉职循礼”,“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政绩斐然。但他最大的功绩还是兴建了安丰塘。公元前597年至公元前591年,孙叔敖选择了主要产粮区的寿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丰沛的地理环境,发动数万百姓,大兴水利,开挖了纳大别山境内龙穴山以西、小华山以东的花水入塘和引淠河水入塘的芍陂。明嘉靖《寿州志》称:安丰塘“旧有白芍亭,汩而为湖,因名芍陂。”南北朝时梁曾在寿春县南部设置安丰县,因芍陂在安丰县境内,所以又称安丰塘至今。梁在此设县名安丰,是不是这里有了芍陂后,百姓年年日子过得平安丰足,故才有此名,就不得而知了。 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比漳河渠、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建成还要早二、三百年。芍陂灌溉农田万顷,使楚国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楚国最后决定迁都寿县,与这里有水利之优,粮丰物足不无关系。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十分注重对它的修治和利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对安丰塘进行了维修和加固,使其成为淠史杭水利工程中的一座重要的反调节水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寿县县委组织了当时3个区的26个公社的农民及县直机关干部职工、街道居民共11万多人,肩抬板车拉,采运八公山石头,顶风冒雪苦战两冬一春,修筑块石护堤,垒建防浪墙,大大提高了安丰塘的蓄水能力。虽然这些艰苦的付出和两千多年前孙叔敖率众修芍陂相比微不足道,但今天看来,30年前寿县县委能有那么大的举动,真心实意为民办事谋利,已是十分难得和不易了。如今安丰塘蓄水灌溉着寿县全部耕地面积的约三分之一,确保了寿县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粮食丰产丰收。 让孙叔敖当年无法想象到的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芍陂仍在滋润着农田,给当地百姓带来丰收,带来喜悦,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后人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纪念他的伟绩,1600多年前就在塘边建起了孙公祠,而且历代都有修葺,时刻提醒着后来的位重权高的决策者们,当官就要象孙叔敖这样为民谋利造福,才能得到民众永远的崇敬。 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安丰塘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将继续恩泽百姓,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然而任何奇迹都是人创造的。当我们漫步孙公祠,对孙叔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时,不禁对楚庄王和虞丘致以深深的谢意。楚庄王作为一国之君,能从善如流,采纳虞丘建议,大胆启用孙叔敖,并委以重任,这是百姓的福份。而身为令尹的虞丘明知推荐人才,自己就会被取而代之,还积极荐才,也非常令人敬佩。试想如果虞丘只想一已之利,不从强国富民去考虑,不愿荐才,或只荐蠢才庸才,孙叔敖就很有可能被埋没,被扼杀。而楚庄王要是一个只听信谗言的昏君,尽管你孙叔敖才高八斗,治国有方,我就是不用你,那也一切都无从谈起,在2500多年前的寿县大地会不会出现天下第一大塘,就很可能是个未知数了。从这个角度上去看孙叔敖的被重用,则是当时楚国百姓的福份和幸运,也是寿县世代百姓的福份和幸运。战国时赵国大将军廉颇勇猛过人,战功卓著。他“负荆请罪”和蔺相如留下的一段“将相和”成为千古佳话。然而,赵孝成王一死,赵悼襄王继位后听信谗言,廉颇很快被夺去军权。徒有壮志的廉颇一气之下投奔了魏国,渴望得到魏王的重用。可魏王并不信任他。无法施展抱负的廉颇又来到楚国,结果仍然是没能建功立业,整日郁郁寡欢,最终抱憾而死在寿县。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葬在淮河岸边的八公山上,每天遥望安丰塘,注目孙公祠,心中难免涌出一种酸楚,不知是感叹自己空有将才难施展,还是羡慕孙叔敖幸遇明君建伟业。 在上中学时,当读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课文时,我尚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面对安丰塘那一望无际的绿水清波,我似乎明白了,中国几千年来,江山代有人才出,缺乏的不是千里马,而是一种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启用人才的机制。人才能不能脱颖而出,得到重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更多的时候就取决于是否能遇到开明的君主,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喜怒哀乐和素质高低,而百姓没有一点选择权,只能靠碰运气。遇到明君,从国家到地方每一级任命的当权者,真正能为国家着想为百姓谋利,踏踏实实办些利国利民的事情,则是百姓之大幸。若遇到昏君,所用之人,或无所作为,只谋私利,贪得无厌;或胡乱作为,留下些荒唐工程,贻笑后人,百姓只能感叹命运不好,自认倒晦。这对国家来说,对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才来说,对渴望每位官员都是贤能廉洁为他们办实事谋利益的百姓来说,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据史书记载,孙叔敖在令尹位十二年,虽然清政廉洁,功绩卓著,但并非一帆风顺,曾三起三落。然而他能“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因为孙叔敖深知,官场上身不由已,命运掌握在楚庄王手里,随时都会莫名其妙地被革职而无权,因此他十分珍惜手中权力,争取在位时运用好手中的权力。春秋时期,生产力还很低下,集民力兴建芍陂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压力之大,困难之多,可以想象。对孙叔敖来说,芍陂的开挖,他永远无愧令尹一职,无愧于楚国百姓了。记得有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500多年了,孙叔敖还活在寿县百姓心中。纵观千百年来,在寿县为官的众多官吏们,有的人恐怕在寿县百姓心中连25年,甚至两年也活不到。倘若是个贪官污吏,所作所为,只能得到百姓的谴责和唾骂。在芍陂开挖后200多年才迁往寿县的楚国都城早已毁坏,建于更迟的南北朝时的安丰县城也早已塌陷,如今都难觅踪影。可来到世上就是谋利于百姓的安丰塘似乎感动了上苍,历经战火和灾难,至今仍然健在。 如今,凡是来到安丰塘的外地宾客,无不为它悠久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着的巨大作用和独特的风光所惊叹,继而又为对安丰塘的开发不够,宣传不力,致使它养在深闺人未识所遗憾。我却不敢苟同这种看法。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赞誉安丰塘的诗文并不鲜见。近20多年来各种考证安丰塘,介绍安丰塘,歌颂安丰塘的文章更是屡见各种报刊书籍。电视专题片也是从中央到省、市台多次播放。能开发安丰塘,发展旅游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为百姓谋取更多的利益,对寿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当然是好事,孙叔敖九泉之下若有知,一定会感到高兴的。把安丰塘宣传出去,对发展旅游固然重要。而我却认为,崇尚和效仿孙叔敖开挖安丰塘所昭示出的“当官有权就应该为民谋利造福”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做些实事,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许多年来,安丰塘边绿柳渐少,花草枯萎,不尽如人意之处颇多。她象是一位亭亭玉立、天生丽质的姑娘,却渐渐变得蓬头垢面、破衣烂衫,总让那些兴致冲冲,慕名而来一睹她芳容的人们感到有些怅然,有些惋惜。如能为她精心梳妆打扮一番,给她添上几件时尚而又合体的新衣,使她更加靓丽,更显秀美,更具魅力,谁还能挡得住游客纷至沓来的脚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4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安丰镇,名字叫安丰塘.是宰相孙叔敖派人挖
第2个回答  2014-04-24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安丰镇,名字叫安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