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 好书是怎样诞生的 ——“大家人生”系列出版札记?

如题所述

好书是怎样诞生的——“大家人生”系列出版札记

作者:郜玉乐李天卿

品牌的产生和嬗变——从“我的人生笔记”到“大家人生”

“大家人生”系列是在时代文艺出版社“我的人生笔记”系列的基础上嬗变而来的,“我的人生笔记”系列策划于2006年,在当时的出版行业和图书市场可谓开先河之举。随着“我的人生笔记”系列策划方案的推出,王蒙、陈忠实、毕淑敏、蒋子龙、梁晓声、肖复兴、叶兆言、石钟山、格致、张抗抗、叶文玲、虹影、苏叔阳、叶辛等的我的人生笔记相继推出,构成了时代文艺出版社一条延续至今的名家人生笔记的产品线。

2011年,经过市场摸底排查,通过领导班子和发行同仁的多方沟通,“我的人生笔记”的名称也由此进化到了“大家人生”。“大家人生”,言简意赅的四个字代表着时代文艺出版社正在进行着重要的转变——经营上由传统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内容选择上由作者主体向市场主体转变,即市场和读者是检验图书品质的重要标尺。改装换面后的“大家人生”该何去何从?又该以谁作为首个推出的“大家”呢?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桌面上。

应时而为、应运而生

——张贤亮《文人的另种活法》

“让结果说你行!”是我们社上下一贯坚信的准则。问题既然已经抛出,接下来就要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

当时的我们面临着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

问题1:以张贤亮作为首个“大家”是否可行?

这个问题涉及张贤亮在文学史上的定位问题。张贤亮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收获》杂志编辑叶开在《张贤亮:心灵贫乏时代的先觉者》一文中写道:“张贤亮的生命是浓缩液,他以繁复的方式,留下一个多彩的人生肖像。很难给他一个定位:作家?官员?商人?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投机主义者?或者兼有以上身份,又不仅止于此。”

综合种种,加上市场调研及多方汇总,社领导做出了同意以张贤亮作为首个“大家”的决定,并确定了对张贤亮的定位——近现代变迁史的真实写照。

问题2:如何打动张贤亮并取得出版许可?

得益于在张贤亮经典语录《人很重要》中积累的人脉,中国作协的马季老师顺理成章地成了张贤亮“大家人生”的编选者。也得益于之前编选张贤亮经典语录的积淀,马季老师很快就提供了书稿的编选目录和书名,几乎没有任何修改,目录和书名都通过了论证。在编选目录和斟酌书名的同时,李天卿老师凭借多年来和张贤亮经纪人不间断的沟通,再加上完美的选题方案,经过数次磨合和沟通之后,终于得到了张贤亮的认可和肯定。但在具体稿酬的谈判上,却遇到了不小的瓶颈。作为一个地方文艺出版社,“财大气粗”不是我们的优势,只能以真心和诚意打动对方,就这样,在李老师半年多不断的耐心沟通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之后,终于,我们以较低的起印数和版税率和张贤亮先生签订了出版合同。

问题3:“大家人生”系列该如何在装帧设计上脱颖而出?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往深了讲,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但往浅了说,任何事情做起来也都是这样的,从无到有。我们的“大家人生”系列也是这样:方向的“道”有了,那这个“一”又该如何创造呢?经过图书定位和市场考虑,我们确定了以下几条准则:

第一,要打造“大家人生”的品牌,最好设计有“大家人生”的LOGO;

第二,装帧设计要厚重,一定要突出“大家人生”的作者分量和内容分量;

第四,要配套加入作者人生各个阶段的照片,图文结合,更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成长历程;

第五,要加上腰封,腰封文字要斟酌再斟酌,一定要写进作者的心里。

还好,我们有个不是顶尖但足够强大的团队,从排版制作到封面设计,到校对审稿,再到印刷发行。感谢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张贤亮的《文人的另种活法》终于面世。

作为尝试,《文人的另种活法》还有一些不足,在面世后,经过读者和市场反馈,我们在之后的装帧设计中进一步改进,变平装为精装,包装加护封加腰封的设计使得整体更加典雅、厚重。

《文人的另种活法》面世了,我们“大家人生”系列的敲门砖也算烧成了,在接下来和二月河、冯骥才先生的沟通中,因为有了这本《文人的另种活法》,一切变得顺利起来,我们也越来越有底气和信心了。

我最爱的“二先生”成全了《人间世》

虽然在去拜访二月河先生之前,同行的李老师已经提前沟通好了,但叩开二月河先生家古朴的木质大门,握到他温暖宽厚的双手时仍感到恍若做梦。我以“二粉”的万般虔诚恭恭敬敬地以郑郑重重的洛阳方言向二月河先生做着自我介绍,听着他爽朗的方言,“这小丫头真逗,一口标准的洛阳话”。对我们提出的每个问题,他都认真听取并做了回答。在签订了合同之后,爽快地和我们合影留念。瞻仰着他家自带岁月沧桑的二层小院,掠过红砖墙上茂密葱茏的爬山虎,一派农家的祥和静谧之气扑面而来,闹中取静,二先生真乃神人也!

2014年春节回家,我带着《人间世》的样书又一次拜访了二月河先生。在和他的聊天中,他除了肯定样书的好之外,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下次可以的话,还是做成平装的吧,我晚上睡前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精装的太沉,不好翻。还有,平装的话,定价也能便宜一些,这样老百姓也都买得起。我的稿费足够用了,还是定价低点儿吧。”多么善良又可爱的老人呀!什么事情都为他人考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身边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那么敬他爱他,仅《人间世》这本书,南阳市有一位书商就直接采购了2000册。

打开《人间世》,跟随二月河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和我们面对面、灵魂与灵魂碰撞的作者。他把自己坦坦荡荡地和盘托出,儿时的不羁,军旅生活的艰辛,和红楼梦中人、大清三帝的会晤,对反腐倡廉的反思和建议??有笑有泪,敢爱敢恨。折射出二月河对生活深厚的感悟,对社会责任和良知的理性思考。

垫棺作枕《白鹿原》

——陈忠实《生命对我足够深情》

2016年4月29日早7时,陈忠实先生在古城西安溘然长逝。但他用文字构建的“白鹿原”王国却永远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在陈忠实先生生前,我们的《大家人生:生命对我足够深情》在之前《凭什么活着》的基础上重新编辑出版。陈忠实先生对这部书稿尤其重视,又亲自甄选了数十篇未曾发表过的文章添加了进去,使新版的“大家人生”内容更加丰赡。

在书稿编辑过程中,是否需要修改书名以及改成什么样的书名成为贯穿始终的问题。如果沿用《凭什么活着》,虽然可以依托之前的市场宣传和读者认可,取得可观的销量。但同时又容易误导读者和市场,使大家以为只是之前图书的“乔装改扮”罢了。针对这个问题,领导层面,曾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讨论,发行同仁也多方沟通协调,另外,还邀请了社里资深编辑方伟老师同时提供了三个书名方案,多方沟通,觉得还是不够贴切,最后,还是社长陈琛和总编辑郭力家先生给出了方向,过了2016年,陈忠实先生已经71周岁,到了这个年纪,回顾这一生,他最想说的是什么呢?在总编的启发下,“生命对我足够深情”的书名应运而生,并且这个书名还得到了陈忠实先生的肯定,在他重病住院期间,他还打来电话让我们邮寄了50册样书送给了亲朋好友,并称这本书是他“格外满意并为之感动”的一本书。但没想到,我们的这本《生命对我足够深情》竟成了陈忠实先生生前最后出版的一部作品。每每想起他临终前对这本书的肯定,觉得“生命对我足够深情”这几个字该是他最想告白给这一生的吧。

高建群在《文学是一碗强人吃的饭》最后赞扬陈忠实道:“一个人将自己完成得那么好,他应当无憾地枕着他的《白鹿原》枕头安歇了。”

知识分子的坚守

——冯骥才《我的文化人生只修不改》

在《我的文化人生只修不改》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有三件事情使我们感触颇多。

其一,在书名的选择上,编选者马季老师提供了三个方案,刚拿到三个方案的时候,感觉都有点硬,并且都不足以代表冯骥才先生,经过沟通,最终定位在冯骥才先生现在最看重的事业——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也就是他所说的“四驾马车”的文化遗产保护上,这样“我的文化人生只修不改”便逐渐完善成型。

其二,书稿目录编选完成后,我们把初步方案提交给了冯骥才工作室,很快我们收到了回复,冯先生在百忙之中,竟然逐一审阅,并对每个章节的标题都进行了修改,这种对自己负责,也对出版社和读者负责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其三,书稿中配入了很多照片,在多方选择,并合理搭配后,我们向冯骥才工作室提出了需要100张左右照片的要求,冯骥才工作室很快就提供了清晰度极高的照片,这在年长的作家中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知,冯骥才先生是一个懂得收藏民族历史,也懂得收藏自己历史的智者。

检索冯骥才的《我的文化人生只修不改》,“知识分子”这一字眼多处出现,他说“命中注定使我把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看得分外重要”,可这知识分子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呢?在一些篇章中,冯骥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鲁迅是充满责任的作家。当下人们已经很讨厌责任这两个字了。其实责任就是良心。我换句话说——鲁迅是个充满良心的作家。他压给自己的使命是剪断古老的精神锁链,唤醒世人迟钝的心,催动国民的自审与自奋。”我想,这也是冯骥才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吧。

结语:2018年,“大家人生”系列的开发仍然在继续,与贾平凹、阿来等大家的沟通也在持续进行中,我们愿再接再厉,为敬爱的读者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