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组织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如题所述

构成组织的三个要素包括:组织目标、规章制度、组织成员。

组织目标:
没有明确目标的社会组织是不存在的。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艾兹奥尼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来的东西,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状态。管理学家则从更加具体和操作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目标,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规章制度:
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关于特定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活动规则等的规定。现代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社会组织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复杂程度。

组织成员:
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但人们要进入一个社会组织,成为组织的成员,必须通过一定的进入程序或手续。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从而形成社会组织的边界,强化成员对社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确社会组织与其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也只有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社会组织才能对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3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并不是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都能成为社会组织。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都难以称之为社会组织。

一是组织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社会组织是不存在的。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艾兹奥尼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来的东西,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状态。管理学家则从更加具体和操作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目标,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二是规章制度。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关于特定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活动规则等的规定。现代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社会组织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复杂程度。

三是组织成员。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但人们要进入一个社会组织,成为组织的成员,必须通过一定的进入程序或手续。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从而形成社会组织的边界,强化成员对社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确社会组织与其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也只有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社会组织才能对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是权威,也即一种合法化的权力。韦伯认为,权威就是获得认可的权力,在社会组织中权威依附于职位。一个人居于某一职位,他就具有该职位的权威,当他离开这一职位时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权威。韦伯根据权威的形成,把权威区分为三类:法理型权威,这是通过人们认为合法的程序而形成的、具有合理性的权威;传统型权威,这是由于世袭等原因而形成的权威,下级对上级的臣属和忠诚是这种权威的重要特征;魅力型权威,这是由于个人具有超人的才能而形成的权威。在现代社会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理型权威。

此外,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障其运行,包括资金、设备和活动场所等。
第2个回答  2019-05-30
组织三要素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提出的有关组织构成的一个论点。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是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劳务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的意愿。没有这种协作意愿,就无法把每个组织成员的努力一致起来,无法使各人的努力持续下去,因而组织的目标也就难以达到。组织成员对于自己在协作中的牺牲(或贡献) 同所得到的“诱因” (意即所得) 进行比较后,如果净效果是正数,则产生协作意愿,如果是零或负数,则协作意愿消失,甚至将退出这一组织。 [1]
共同的目标。这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没有协作的目的是不能发展起来的; 有共同目标,就可以统一决策,统一组织中各个成员的行动。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克服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背离,克服对共同目标的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的矛盾。
信息联系。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联系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共同的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联系使组织中的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使组织的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合理地行动,也必须有良好的信息联系。
第3个回答  2019-05-29
组织三要素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提出的有关组织构成的一个论点。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是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劳务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的意愿。没有这种协作意愿,就无法把每个组织成员的努力一致起来,无法使各人的努力持续下去,因而组织的目标也就难以达到。组织成员对于自己在协作中的牺牲(或贡献) 同所得到的“诱因” (意即所得) 进行比较后,如果净效果是正数,则产生协作意愿,如果是零或负数,则协作意愿消失,甚至将退出这一组织。 [1]
共同的目标。这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没有协作的目的是不能发展起来的; 有共同目标,就可以统一决策,统一组织中各个成员的行动。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克服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背离,克服对共同目标的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的矛盾。
信息联系。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联系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共同的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联系使组织中的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使组织的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合理地行动,也必须有良好的信息联系。
第4个回答  2019-05-29

构成组织的三个要素:组织目标、规则制度、组织成员。

一是组织目标。

没有明确目标的社会组织是不存在的。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艾兹奥尼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来的东西,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状态。管理学家则从更加具体和操作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目标,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二是规章制度。

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关于特定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活动规则等的规定。现代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社会组织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复杂程度。

三是组织成员。

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但人们要进入一个社会组织,成为组织的成员,必须通过一定的进入程序或手续。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从而形成社会组织的边界,强化成员对社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确社会组织与其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也只有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社会组织才能对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拓展资料:

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

组织要素:组织要素是组成组织系统的各个部分或成分,是组织的最基本单位。组织要素决定了组织的结构、功能、属性和特点。区分和研究组织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组织成员,组织内的类群及其相互关系的调节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