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电影

现在哪些最好听?歌名叫什么?

  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经典性无人怀疑
  曾几何时,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电影歌曲不仅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更唤起对往
  事的追忆,那种滋味是苦是甜并不重要,但却是一种别样的情怀。让我们共同回味半个
  世纪以来,曾经打动过我们的那些经典外国电影歌曲吧(以国别排序)。

  日本篇

  1、《草帽歌》选自电影《人证》

  这是一部揭露人性阴暗面的电影。《草帽歌》的歌词出自西条八十的同名诗作。歌
  曲以女主人公八杉恭子的黑人儿子焦尼的口吻唱出,深沉、哀婉的歌声表达了儿子对母
  亲的眷恋和失去母爱的悲哀。这是一首地道的黑人歌曲,有趣的是原唱者乔山中与他扮
  演的剧中人焦尼的身世极为相似,也是美国黑人与亚裔的后代。他曾于十年前来中国演
  唱这首歌,并受到欢迎。由于《草帽歌》既有难度又极具听觉冲击力,因此一直是检验
  流行歌手实力的试金石,并久唱不衰。我国曾有牟玄甫、程琳等许多翻唱版本,最新的
  诠释来自韩磊。

  2、《杜丘之歌》选自电影《追捕》

  一部《追捕》让你记住了很多:冷峻的高仓健、清纯的真由美,还有一段人所共知
  的插曲“啦呀啦”。其实,《杜丘之歌》的名字是后加上去的,因为这首歌的确没什么
  歌词,只是几段重复的旋律,而且据称这并非人声,而是电子合成器模拟男低音——杜
  丘的声音“唱”出的。然而,这简单的旋律却极具杀伤力,“啦呀啦”的歌声深沉悠远
  ,富有男性魅力,更因被编进相声《下棋》而名噪一时,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3、《伐木歌》选自电影《绝唱》

  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这对“金童玉女”不知演绎了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绕梁的歌
  曲。《绝唱》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影片的剧情就是围绕这首《伐木歌》展开的。当远
  隔千里的一对恋人,每天同时朝着同一个方向低吟浅唱这首歌时,那种爱与愁的情愫只
  有彼此才能体会到。特别是无伴奏的处理,显得歌声是那么清新、自然、深情,犹如远
  空的呼唤。

  4、《大地早上好》选自电影《狐狸的故事》

  当时看那部电影,根本没闹清是故事片还是科教片,就更甭提记住剧情了。不过,
  对这首歌曲还是印象颇深,首先是旋律动感,其次是日本歌里居然出来了“GoodMornin
  g”这样的英语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八十年代早期,这首歌曾是当时最热门的晚会歌
  曲。

  印度、巴基斯坦篇

  5、《拉兹之歌》选自电影《流浪者》

  《流浪者》堪称影史经典,通过一个曲折复杂的故事昭示了一个极富哲理的社会问
  题。大法官拉贡纳特的“血统论”葬送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片中的《拉兹之歌》、《丽
  达之歌》深受观众喜爱。“阿巴拉古(到处流浪)”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主人公演唱时
  幽默、滑稽的外表与内心的痛苦形成鲜明反差,极具艺术感染力。

  6、《哦,救救我吧》选自电影《大篷车》

  这是一部典型的惊险+歌舞样式的商业片。片中《爱情的旅途》和《哦,救救我吧
  》等歌曲至今令人回味。《哦,救救我吧》是女主人公苏妮塔与吉卜赛流动演出团在普
  纳剧院演出时临时救场的一个唱段。此曲诙谐、滑稽,高潮唱段好像相声表演中的“贯
  口”活儿,大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把主人公进退两难的境地
  表现得惟妙惟肖。八十年代,众多女歌手争相翻唱此曲,最早且最佳者非张暴默莫属。

  7、《奴里之歌》选自电影《奴里》

  该片讲述了一对青年恋人的爱情遭遇。此曲是影片开始不久两人表达爱情时唱的,
  旋律明快、音乐简炼,悠长的呼唤声和委婉的拖腔,配合着男女主人公在山林间追逐嬉
  戏的场面,表达了彼此相爱后的快乐与幸福。这首歌被誉为经典情歌对唱之一,我们听
  到过的最好的翻唱版本来自索宝莉和牟玄甫。

  8、《吉米,来吧》选自电影《迪斯科舞星》

  听过这首歌的人很多,随着这首曲子劲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因为这是当年舞厅里
  的热门“迪曲”,然而知道这首歌出自电影《迪斯科舞星》的人却寥寥无几,这部影片
  也的确不太出名,不过该片却是印度电影音乐在进入八十年代后与国际流行音乐合流的
  一个小标志,其国内翻唱版本且多且滥。

  9、《我终生爱你,至死不渝》选自巴基斯坦电影《永恒的爱情》

  该片从剧情上看,像是美国电影《爱情的故事》的翻版。不同的是,这部片子留下
  了一首经典歌曲,而好莱坞的那部则流传下来一首经典的主题音乐(后来也被改编成歌曲
  )。《我终生爱你,至死不渝》是女主人公罗西在庆祝晚会上献给丈夫哈迈德的歌。自知
  不久于人世的罗西,忍受着癌症的病痛,饱含深情唱起这支歌,令无数观众为之落泪。

  欧洲篇

  10、《啊,朋友再见》选自南斯拉夫电影《桥》

  “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风格却很轻松”——这是当时观众对《桥》的评价。《啊
  ,朋友再见》则有点像咱们的《游击队歌》。殊不知,这首歌并不是南斯拉夫歌曲,其
  旋律来自一首意大利民歌,后经重新填词后才加入“南斯拉夫籍”。其实,不管它是哪
  国的旋律,表现的都是青年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11、《小小少年》选自前西德电影《英俊少年》

  这是一部描写少年勇斗歹徒的喜剧片,情节充满戏剧性。无疑,该片的亮点在于少
  年海因策给我们留下的数首激昂悦耳的歌曲——《夏日里最后的玫瑰》、《两颗小星星
  》以及这首《小小少年》。这首歌曲在影片中是作为“无声源”插曲出现的,有突出主
  题,丰富人物色彩的作用。国内翻唱者有程琳、沈小岑等。

  12、《啊,好汉佐罗》选自法国、意大利合拍电影《佐罗》

  毋容置疑,义侠佐罗的形象根植于中国观众之心当归功于“阿兰.德隆版”的《佐罗
  》。当身穿黑色斗篷,骑着高头大马,手执利剑的佐罗在原野上出现时,这首弗拉门戈
  风格的乐曲就会随之响起,潇洒中透出威武、豪放中透出率性的人物性格随着歌曲的变
  奏而鲜活地跳跃于银幕之上。这首用现在的话来说很“酷”的歌曲,在八十年代成为众
  多男歌手“玩票”的首选,只可惜成功者乏善可陈。

  13、《红莓花儿开》选自前苏联电影《幸福生活》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这十分熟悉的旋律,
  特别对中老年人的胃口,因为这是摄制于1950年的前苏联影片《幸福生活》的插曲,它
  描写了集体农庄里青年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情。

  美国篇

  14、《友谊地久天长》选自电影《魂断蓝桥》

  还记得费雯.丽与罗伯特.泰勒伴随这支歌而跳起的“最后的华尔兹”吗?无论如何,
  正式舞会上最后一个舞曲放《友谊地久天长》这一“国际惯例”与本片有关。其实,这
  首歌原是一首古老的苏格兰民歌———《过去的好时光》。在苏格兰,人人都会唱它,
  特别是用在与朋友告别之时。著名歌手韦唯曾在八十年代初演绎过这首歌的美声版本。

  15、《雪绒花》选自电影《音乐之声》

  有谁不知道好莱坞的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呢!拍成电影,其中的著名唱段更是传
  遍全球。《雪绒花》是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
  歌,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象征着老百姓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片中出现
  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则是全家在家庭沙龙
  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

  16、《多来米》选自电影《音乐之声》

  这首歌出现在女家庭教师教孩子们唱歌时,它将音阶七个音的唱名与英语中发音接
  近的词巧妙地编在一起,使孩子们学起来兴致盎然。在画面的处理上,忽而利用建筑物
  的台阶,唱不同音高的孩子站在不同高度的台阶上,忽而利用七个孩子身高的不同来区
  分音高,使简单枯燥的教学变得充满乐趣。歌中有领有合,有呼有应,利用了音阶的自
  然排列组成音乐,颇具旋律特色。

  17、《说你,说我》选自电影《白夜》

  《Sayyou,Sayme》是中国观众最烂熟的几首欧美流行金曲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
  道它是一首电影插曲。摄制于七十年代的电影《白夜》讲述了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一
  位前苏联舞蹈家选择“逃亡”的故事。黑人巨星莱昂纳尔.里奇凭借此曲获得了奥斯卡最
  佳歌曲奖。

  18、《奔放的旋律》选自电影《幽灵》

  这首插曲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当男女主人公一边制作陶艺,一边深情相拥时,
  舒缓的旋律揭开了爱的序曲,仿佛是恋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当二人浓情蜜意化不开时,
  沙哑悠深的歌声也随之变得高亢、激越,极富震撼力。“正义兄弟”演唱组的精彩诠释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男女主人公恍如隔世的“人鬼之恋”,每当“oh,mylove”的歌声响
  起时,谁不期待“温柔的倾诉”呢?最佳国内翻唱,来自成方圆的“女声”版。

  19、《我将永远爱你》选自电影《保镖》

  说实在的,《保镖》这部电影拍得并不精彩。但惠特妮-休斯顿的这首《I Will Al
  ways Love You》则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世界范围内,不知有多少女歌手以能驾驭这首歌
  而倍感“自豪”。然而,我们听到的大多是缺乏个性的模仿,而“天后”给我们带来的
  则是货真价实的听觉“震撼”。如果告诉你,惠特妮也不是这首歌的原唱,她是在“模
  仿”老牌歌星多莉-帕顿,你会相信吗?

  20、《我心永恒》选自电影《泰坦尼克号》

  如果哪首歌能用“荡气回肠”来形容,那一定是这一首。席琳.迪昂那天籁般的歌声
  把这个有点俗气的爱情故事提升了一个档次。是的,好的情歌有无数,但“My Heart W
  ill Go On”则是有情人共同的声音;的确,爱的故事有无数,但“不变的真心”才是永
  恒。这首奥斯卡最佳歌曲的经典性无人怀疑,但值得忧虑的是:在“文化快餐”日益盛
  行的今天,这样的作品已越来越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