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俗习惯?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风俗习惯?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以下特点:

1、满族

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为最多。

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南、北2种方言。由于与汉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现在满族人都习用汉语,只有少数偏远的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16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文。现在满族人都用汉文。满族人曾信仰多神的萨满教,现已消失。

2、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绝大多数朝鲜族人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尚未有定论),有6种方言。

朝鲜文是朝鲜李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创制的拼音文字。信教的人很少,只有极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或天主教。

3、赫哲族

主要聚集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于附近县的一些村镇。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现在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其他人由于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已都使用汉语,并使用汉字。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现已基本不信仰萨满教了。


4、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两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5、鄂伦春族

聚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6、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市等地。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

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6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社会性、规范性、地域性、稳定性、敏感性等特点。

风俗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这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扩展资料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

还有些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例如,从事畜牧业、农业、林业或渔猎业的各民族,在饮食、居住、出行、服饰、婚姻、丧葬等诸多禁忌、好恶是不同的。

还有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如有些宗教对于教徒的婚丧、嫁娶、饮食等方面的规定,有的慢慢地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风俗习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16
风俗习惯,就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建立在这个民族的生活条件上的。由于我国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因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只要民族存在,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的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而且,民族的风俗习惯蕴藏着一个民族浓厚的共同心理感情,例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尽管住在不相连或甚至相距千里之外,一旦聚会在一起,看到穿戴自己民族服饰的人,就会感到十分亲切,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歌舞和节日,每逢节日,大家都很自然地盛装歌舞,沉浸于节日的欢乐之中。这种浓厚的民族共同心理感情,具有民族内部的稳定性。

  (2)群众性和社会性。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整个民族所共有,而且世代相传,渗透到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各民族的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必然对这个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各个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到解放前还不同程度地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残留着这些历史痕迹。

  (3)民族性和敏感性。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思想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4)地域性。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适应居住地区自然的、地理的、气候的条件和经济条件而形成的,反映了地域性的特点。如在居住方面,我国北方寒冷、风沙大,当地农区的少数民族多住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房屋,屋顶低矮微斜,有利于保暖和防御风沙。南方较炎热、雨水多,当地少数民族的住房多为杆栏式的,分上下两层吊脚楼,建筑材料一般为木材和竹子,房顶高,既通风凉快,又可防洪、防潮。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为适应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多住蒙古包和帐篷。在服饰方面,生活在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差别很明显,北方少数民族多穿皮的、棉的长袍和靴子,南方少数民族则多穿单衣或短袖上衣、短裤和裙子,脚穿拖鞋、凉鞋,甚至光脚;在饮食方面,牧区的少数民族多吃牛羊肉和奶制品,喝奶茶和酥油茶,农区的少数民族则喜吃大米。
第3个回答  2015-12-08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x0d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x0d一是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自然根源,因此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民族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就蕴藏着该民族群众的共同心理感情.民族风俗习惯的变迁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x0d二是民族性.民族风俗习惯反映着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x0d三是敏感性.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态度.因而风俗习惯具有非常敏感的特点.\x0d四是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渗透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民族的每个成员,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x0d五是地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影响到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在风俗习惯上也不尽相同.
第4个回答  2010-06-01
风俗习惯 (fēng sú xí guàn) 解释: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