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于2014年6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本专业与法国南特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奥斯威戈分校、美国休斯顿-维多利亚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等国家的知名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采取“2+2”、“3+2”、“4+1”或”3+1+2”等模式联合培养双学位高端人才。本专业还与惠普软件集团共建软件开发与测试标准实验室,在优势专业共建、产业化科研合作、产业融合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
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科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进一步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将获得以下知识、技能和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工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英语阅读和交流能力,能够阅读英文文献,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计算机软硬件原型系统设计、开发与性能评价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具备学习和掌握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具备相关行业实习经历,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科学或工程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远离、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离散数学、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本专业自大学三年级起分为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四个方向进行培养:
1. 嵌入式系统,培养能够熟练利用嵌入式模块及系统开发技术,进行智能硬件、数字家庭、智能交通等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及开发的人才。
2. 软件工程,由惠普软件(济宁)人才产业基地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培养工作。合作双方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采取2+1+1的培养模式:学生大学第一、二学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学习双方合作共建的专业课程;大三结束后,学生按照双向选择原则进入惠普软件(济宁)人才产业基地开展专业实训、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该方向将从201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校学生中遴选40人。该方向培养高可扩展性、高可维护性和高可靠性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与测试人才。
3. 智能媒体,培养掌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技术,承担音视频多媒体处理、识别以及智能感知系统等设计开发工作;或结合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大数据可视分析及可视化等工作的人才。
4. 网络与信息安全,培养掌握计算机与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设计、开发并部署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的综合型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