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时代:如何让不称职员工自动离职?

如题所述

裁员时代,即使你幸运地不属于被裁减之列,但或许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问题?降职。 你属于哪一类型的员工?在何种情况下会由于不称职而被降职处理? 企业发生降职后如何善后得当,怎样有针对性地对员工潜力进行再开发使之符合岗位需要,又或者如何让不合适的员工自行离开? 遭遇降职四大原因 员工被降职一般会有几种原因:一是在本岗位上潜力有限;二是态度;三是能力;四是不可抗的外部因素所致。 不同原因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潜力有限的员工,应调到适合潜力发挥的岗位上;态度有问题的员工,应找出问题根源,是本性懒惰还是对企业或上级不认可,后一种应该及时终止聘用协议,前一种则应降职处理;能力有问题的,要视情况分别处理:应急晋升上岗的,应给予补课机会,在下一个绩效周期中锻炼;两三个绩效周期结束都无法适应本岗位者,则予以降级处理;对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所致,应给予绩效不佳结果处分,与薪酬回报挂钩,但应给予重新适岗的机会。 对HR而言最难平衡的要属降职处理的结果。被降职的员工一般会有三种常见心态:一是觉得很没有面子,人前抬不起头;二是不服组织处理结果,找理由归因于外;三是积极调整心态,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对第一种心态的员工应多鼓励,对持第二种心态的员工要给予明确的批评教育,帮助其重新认识自我,冥顽不改的必须解除聘用协议,有所认知的则与第一种等同对待。对第三种心态的员工,则是企业应该着重培养的对象,往往潜力很大。 降职员工的特点与对策 应用GFT理论中的思维分类,例举企业管理者中多见的类型,而Y2、B2、C2等由于个性原因,在企业中发展空间非常小,在各级管理者中比较少见,故不做介绍。 A1(孙悟空型)的人是强判断力类型,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个人独立能力非常强,只要不在团队中使用,是绩效较好的人选。不能达成绩效的原因,往往是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同事,得不到大家的配合与支持,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是弱项。经心态的历练与调整之后,明确组织目标,给其独立的平台(不管大小),才能把潜力发掘出来。 A2(孙中山型)的人是强理论型,自圆其说能力很强,表现欲很强,联想丰富,创造力、演说能力是其长项。可作为团队的军师,由团队来判断创意的价值,谨防理论脱离实际。 B1(项羽型)的人急于造势和取得收获,是非常容易出绩效的员工,绩效不好的原因往往是心态出了问题,绩效不好的同时往往有很强的破坏性,要引导其调整心态,还是可以发挥作用并有很好的前途。 Y1(刘备型)的人善于积累资源,善于判断,在其很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有绩效出来时才会有信心,信心不足时对工作采取逃避、自欺欺人的态度。此类员工潜力很大,又对目标敏感,应给予明确的目标,并鼓励其挑战自我。 X1(诸葛亮型)的人思考问题很缜密,没有事先准备和资源支持很难适应工作的变化。绩效不好往往是从事了快速变化或快速决策的工作,只要减轻他们的压力,把比较有规律或可计划的工作交给他们就可以了。 X2(袁绍型)的人细心,只要是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其绩效都不会差,绩效出了问题一般是工作不合适或是新岗位上需要找到感觉,没有找到感觉之前绩效会不佳。 如何让降职员工自动离职? C1(总理型)的人是配合他人的被动思考型,属于辅助性人才。在独立决策的岗位上没有前瞻性,只要有其信任的上级作为领导,做配合性工作,这类型的人责任心很强,会把工作做好。对不适宜企业发展,价值很难发挥的员工,应及早通过坦诚沟通,帮助其找到自己能够发展的行业,这将是一种双赢的结局。有些企业因历史原因或其他因素,不便随便解聘不称职的员工,而是希望员工能自动离开,也有相应办法,虽然我们并不建议使用。 根据GFT理论中人的个性思维分类,每一个类型的人都有其逃避价值(指每一个类型的人都会有其害怕并逃避开的情景),如果企业的安排刚好碰到,就很可能自动离开。 A1(孙悟空型)的人逃避价值是不做事就难过,找不到成就的感觉,如果企业不给其安排实际工作,让他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不用超过半年必然自动离开。 A2(孙中山型)的人如果企业安排的工作不让他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冷淡、疏远政令中心,觉得在企业里没有前途、是一个多余的人,也会选择离开。 B1(项羽型)的人由于其急功近利的个性,如果企业降低其收益,比如奖金、绩效工资等,就会采取行动离开。 Y1(刘备型)的人是目标导向的人群,当他有很强的个人目标,企业却不给他达成目标的资源,很难实现自己的志向,会选择离开。 X1(诸葛亮型)的人是凡事都要规划好的类型,假如其工作不具有可计划性,无规律可循,不断变换岗位,做不出成绩必然会选择离开。 X2(袁绍型)的人凭感觉做事,对熟悉的领域感觉较多,不熟悉的领域找不到感觉,经验对他们非常重要,如果让其在没有感觉的工作环境中,且没有人帮助和培养,必然会导致离开。 C1(总理型)的人独立性欠缺,需要他人的指点,对企业的忠诚度最高,往往受到委屈也不离开。 此外,企业经常会对有贡献、但又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老员工不知如何安置。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是“情”字当头,对落伍了的老员工感到既不能“卸磨杀驴”,又找不到他们发挥的岗位、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员工加盟,因此左右为难。建议这种情况,最好是让其作为企业的编外顾问,不要再在岗位上,以免使企业的绩效系统无法发挥作用;也有企业给予一定的股份,使其颐养天年。 还需要说明的是,降职员工薪酬一定要调整到现任职位,不可迁就。对有贡献的老员工,则可在其他的薪酬福利、津贴中找补。薪酬一定是一视同仁,同工必同酬。这样,企业的绩效管理、薪酬系统才会发生作用。【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