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书法作品行书

如题所述

卜算子咏梅书法作品行书中“风雨”二字,沉着丰厚,“归”之长竖,则似千年古藤;至若“飞”、“雪”、“迎”诸字,轻盈飞动,如随风摇曳之柳,婉转婀娜。无论粗如巨椽,或者细若游丝,皆圆转饱满,坚利挺拔,绝无虚浮尖滑之病。

虽以中锋为主,然亦偶用侧锋以取势。如“送春”之“春”的首笔、“迎春”之“春”的首笔,皆用侧锋,似利刀刮木,笔迹宽而速度快,因侧而枯,因枯而苍茫遒劲。先生常将此笔法与中锋笔法组合,形成虚实对比,达到相映成趣的效果。

用笔灵动,牵连游丝与笔画衔接极富姿态。如首句“送”字,启首两点,第一点由“雨”字牵连带下,点到即止,随即提笔,笔锋在尚未离纸时,轻快向上提起,带出牵丝,至未及右点时即断,空接第二点,两点之间,由游丝连接,却几乎断了两次,这种跳跃式的行笔,笔虽断,意却连,笔路清晰,循规中矩,于细微中见功夫,次系先生超常功力所使然。

其后所书“犹”、“有”、“花”、“来”诸字多用此法,只因随字赋形,变化多端,不细加审视,往往被忽略。

开篇即以浓墨蘸清水之笔,沉着生猛地一气写下“风雨送春归……百”十五字,前五字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然后稍整笔锋,亦浓亦枯写后面十个字,至“百”处,已在揉擦中写出;继而再次整锋写“丈”及以下五字。

至行末,复用开篇之法,以浓墨蘸清水写一“俏”字,置于行末,稳若泰山。第三行伊始,用“俏”之余墨,复写第二“俏”字,墨色浓郁丰润,与右行枯笔形成鲜明对比。接着亦宽亦紧,亦轻亦重,亦枯亦湿写下“也不争春只把”六字,其后第三次掭墨蘸水,写“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十五字。

由浓遂枯,由紧复松,交替变化至篇末。最后掭墨少许,轻笔题款,不夺主体,轻重疏密。

扩展资料:

卜算子咏梅书法作品四行四十八字,浓淡枯湿,疏密大小,轻重徐疾,无不在对比中呈现出节奏的变化,宛如一幅水墨淋漓的山水佳构,使观赏者沉浸在水、墨、纸、笔交融变化的神奇世界中,深刻领略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无比生动流美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此作问世之时的1961年12月,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和国外敌对势力联手反华的困难时期。面对寒冬般的严峻形势,诗人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诗句,来勉励和劝慰人们要像梅花那样不惧艰险,坦然勇敢地去迎接各种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形象。一个极其简洁的“俏”字,既精准颂扬了梅花不惧严寒的美丽英姿,亦成功塑造了诗人自己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高大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咏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1

王羲之行书,卜算子咏梅。可以竖幅书写,最后落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7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4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