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

如题所述

1、一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应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逐步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观念。使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① 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确保学生信息技术考试及格率、优秀率在达到规定要求的同时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② 加强信息技术竞赛的辅导工作,不断积累辅导经验,及早发现苗子,争取在近年内能在省级竞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③ 开展学生电脑小制作活动,每学年开展班级网页制作比赛、电脑设计比赛,争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较突出的成绩。
④ 组织成立“电脑爱好者协会”,做到有辅导老师,有活动安排,有协会主页,并以此为辐射点,提高全校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
2、努力建设一支信息化的教职工队伍。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努力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应深入调查与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培训方式,重点应立足“以用促学”的方针,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此应努力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①以NIT考试为切入点,长期坚持对教职工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但应逐步改变培训的方式,提高校园网在培训方面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同时逐步更新培训内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目标:三年内,规定年龄内的教师全部通过NIT考试。
②组织部分基础好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与学习。强调以用促学、自主学习,加强过程的监督,加强交流与研讨;除了过程的监督还应重点考核学习的效果,要求参与学习的成员每学年都应开一次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讨课,每人每学年应撰写一篇有关的教学设计或论文。
3、加大力度建设学校的资源库及其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为此,建设一个资源充足、种类齐全、使用方便的校本资源库是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资源库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资源种类与学校教学实际不相适应,资源内容没有校本化、管理无序,可利用性较小,使用效率较低,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库本应发挥的效用。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管理,注重调查研究,征求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特别是应着重研究校本资源的目录结构,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系统。目前应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在半年内完成原有的资源库的结构调整。
②应逐步开展案例、课例库建设,应着重理清现有的各类文本资源、课件资源、音像资源的管理目录,在此基础上新增案例、课例库。目前,我校的校本视频资源非常缺乏,应着力开展此项工作,为建设“国光网校”做好前期的准备。
③着重资源库与教师的接口、平台建设,以实用、易用为原则,做到每一类资源都有相应的用户界面。着重加强校内资源“点对点传输”研究与建设,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此项工作。
④应进一步加强资源库使用的培训,做到人人会用资源库,天天使用资源库,真正发挥资源库的效用。
⑤ 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逐步建设学生学习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网上讨论区、学生网上社区。
4、加强学校网络系统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校园网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所有的用户界面。在加强硬件管理和资源库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建设用户平台。最终应以学校主页为轴心逐步建成对外宣传界面、校内资源库系统、在线教学系统(网校)、德育系统(包括在线心理咨询)、行政办公系统等子系统群。近期内重点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①硬件层面:应加强管理,及时监控,确保学校网络系统的安全、顺畅运行,为广大师生工作、学习服务。
②软件层面:加强学校主页建设,确保学校主页拥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对外宣传,一是为扩充各个子系统作相应的准备。
③逐步开展各教研组、部门的网页建设;给有兴趣的教师以适当的培训,大力提倡教师建设个人主页。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教研组、部门主页建设,两年内有三到五个的教师主页。
5、逐步建设学校行政办公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无纸化办公,力争用一到两年的时间使全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上个新台阶。目前上级文件基本上是通过网络发布的,我校教师也有一大部分人每天收发电子邮件,使用QQ、MSN等网络通讯工具,有了一定的无纸化办公条件。力争在开展适当培训之后,从2004年秋季开始,实现基本的行政办公工作,如通知、工作安排、相关文件、公告等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实现无纸化。同时,应加大力度进行无纸化办公的研究、试验工作,力争早日实现无纸化办公的最大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3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学习行为,并创造出各种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展现出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我国目前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以及低层次、呈现型、重复性资源建设模式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出台的四个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①,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战略高度。但由于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差异性,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结合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更为深入地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并因地制宜地推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建设为例,具体阐述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以期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借鉴。
  二、信息化建设业务类型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业务按其性质及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类,即:信息化基础环境、信息化应用环境、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化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应用环境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学习环境是信息化应用环境在教育领域的深化。此三类环境长期并存,互为交叉,互促发展。
  1.信息化基础环境
  信息化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网网络设备及相关设施、服务器、存储等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硬件环境以及为保证其安全、稳定、便捷的运行和使用而建构其上的基础软件管理环境。具体到业务上可理解为校园网基础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二是指为满足教、学、研的需要所构建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同声传译教室、模拟仿真教室等软件。
  2.信息化应用环境
  信息化应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业务信息化环境,即围绕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业务所构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环境。如统一门户、单点登录、数据交换平台、校园一卡通等。
  3.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指为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而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这一环境包括教学辅助平台、科研协作平台、学习支撑平台、课程制作工具、数字化学习资源等以及这一环境中的使用者。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是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引领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最终达到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和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是今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2个回答  2015-11-03
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自动化协作效率。
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学校经常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网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促进信息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全方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