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世界公认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分别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四位音乐大师虽然都十分巧合地只写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却是“一曲既成天籁”,每个协奏曲可说可有各的好处,就像金庸里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样,各有绝世功夫。

这首曲子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这一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乐曲正反映出他这些日子 生活中所充满的诗意。当年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同时这首作品也是贝多芬专门为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克莱门特(Franz Clement)而作。
1806年12月23日,克莱门特在维也纳首演。这部作品因为贝多芬考虑到克莱门特演奏的技巧,其中写了大量发挥技巧的乐段。当时一、三乐章中的华彩(Cadence)部分是由克莱门特谱写的。

现在留下的有两个稿本,一种是看来比较原始的构思,一种是看起来跟明显小提琴化的构思。这两种稿本与出版的版本也不一样。现在演出的基本是二个华彩版本,一个是约阿西姆(Joseph Joachim)华彩,另一个是克莱斯勒华彩。

所以不同的录音版本可能会有所差别。

既然这四首协奏曲都是不朽的名作,为什么还是普遍认为最佳的协奏曲属于贝多芬的作品呢?

因为贝多芬的作品为何有这么广泛的受欢迎程度,依靠的不是贝多芬的资历,而是其创作作品时的态度与精神。他在创作时一丝不苟,每一个乐句和配器的应用是否恰当都心思熟虑,因此与其同年代的艺术家比较,其他生前获得发表的是相对较少的,尽管比一般的作曲家多。

贝多芬的老师海顿先生,在交响曲方面创作高达104首,而贝多芬的小提琴创作仅有一首。基于这个原因,贝多芬的部分乐曲被认为是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乐曲形式和主题具有当时代其他人难以触及的深度。

贝多芬创作此首乐曲时,根据其传记正在与爱人堕入爱河。因此次小协曲不但融入了惯有的坚毅特征外,还有让首次聆听的听众能切身体会到音乐里带有的柔和的气息。

音乐里有个常识,就是旋律或许会淹没思想的深度,然而贝多芬却能每次达到了旋律和主题的完美柔合与统一,此优点无论在哪个年代,贝多芬所完成的都可堪称为出自大师之手。

因此评价此《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旋律与思想上的水乳交融都可谓是经典中经典。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典型的协奏曲格式,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是昂扬着英雄精神的奏鸣曲。第二乐章是庄严壮丽的小广板。第三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回旋曲。 在第三乐章中,有一个华彩乐段,光辉灿烂,满目生辉。

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
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
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
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这部作品在19 世纪把小提琴这件乐器推上了历史的顶峰,加上这部作品创作于贝多芬创作生涯成熟的中期,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也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所以在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中也折射出了作曲家丰富细腻的情感、大调明亮色彩的转换运用,如歌般旋律的进行,音乐中四处都洋溢着无比欢乐的情绪,这都为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田园诗歌般的美的享受。

贝多芬《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精心安排了三个乐章的内容,每个乐章之间的乐思都环环相扣,结构十分完整,这首乐曲渲染的氛围不止给听众送去希冀,更让听众的灵魂到达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乐曲中所勾勒的那优美的情景和心旷神怡的田园风景曼妙地出现在听众的眼前了,让听众有如身临其境。

作品旋律中那浓郁的欢快和幸福完美地将这首暖人的爱情诗篇主动地呈现在听众眼前。此小提琴协奏曲为后面同类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是贝多芬繁多乐曲中受欢迎程度最广的一件艺术。贝多芬这三个将永远地刻在艺术史的扉页,任时间的一分一秒过去,不仅不会被后世忘记,反而像陈年老酒一样,越久越浓香。

这首小提琴演奏版本众多,有兴趣的可以找各自喜欢的聆听。
这里推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