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节祠在延禧观旁的重建历史悠久,始于绍定六年(1233),当时知县李以制购买了罗氏在崇贞观左侧的土地,重建了祠堂。淳六年(1246),知县赵与揣进一步扩建靖节祠,他不仅出资聘请专人管理,还购置田地作为祠产,以此收取租金,保障春秋祭祀的费用。
宋代分宜主簿傅实之作的《重修靖节堂记》记载,淳四年,赵与揣被选为瑞州新昌县的大夫,他的宽大清廉赢得了民众的好评。他在任期内,注意到新昌县原有的靖节先生祠堂破败,于是决定修缮。淳六年春天,赵与揣表示,由于民众的信任,即使官府事务繁重,他也尽力说服民众提前缴纳赋税,以支持祠堂的重建。傅实之对赵与揣的政绩和对靖节先生的敬仰表示赞赏。
萧泰来在《渊明祠》中描述了靖节祠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松树象征着靖节先生的高洁,菊花散发出晋代的气息。而曾渊子的《初春过崇贞观拜靖节先生祠》则描绘了诗人访问祠堂时的宁静氛围和对靖节先生的敬仰之情,感叹家国之思和岁月流转。
这些历史记载展示了靖节祠的重建与管理,以及人们对靖节先生的敬仰,反映出靖节祠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作为教育和道德典范的作用。
靖节祠在东流县(今安徽省东至县西北东流镇)东部石潭渡。 靖节祠,又称陶公祠,为纪念东晋时著名隐士、文学家、诗人陶渊明而建。 晋时,东流一带属于彭泽管辖,陶渊明独爱菊,他任彭泽令时,曾在此种菊赋诗。后人敬慕他清节高风,立祠以祀之。靖节祠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建。祠前有垂柳五棵,婆娑多姿,左为学湖,碧光粼粼,右有七里湖,烟波浩渺。远眺大江,滚滚东流,浪遏飞舟。历代许多名流前来拜谒,明代兵部尚书于谦有诗曰:“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