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如题所述

 孩子的五个认知阶段

1. 浅层阶段:孩子这个时候可以认识简单的字,这个阶段的孩子大概在两三岁左右,只要好好教他们的话,对于“大”“人”这样比较简单的字还是可以认识的。

2. 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可以对认识一些物品的数量。比如桌子上面有两个橘子,三个苹果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让孩子数数饭桌上有几个人,几个碗等。


3.中级阶段: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可以认识到一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他们可以知道自己和姐姐是姐弟关系。这个时候的孩子一般在六岁左右,已经可以到了上小学的年纪。

4. 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了。对于加减乘除等都会有一定的计算能力,他们大概已经到了9岁左右。

5. 深层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简单的数字化了。这个阶段孩子大概在12岁左右,他们对数学已经很敏感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

其实,在孩子不同的阶段,人们的教育方式也是有所差别的,我们应该提前了解在不同阶段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1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包括(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三个基本)环节。
知能力的形成包括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与知识应用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
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的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
编辑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第二阶段
编辑
第二阶段,2-7岁,相当于学前期。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此阶段的主要特点:
(1)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性。
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
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但此时思维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与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
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但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自动调节的限制。此阶段的思维既没有运算的可逆性,也没有守恒的基本形式,尚停留在半象征性的思维状态之中。

第三阶段
编辑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7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在心理上对珠子进行运算,并认为把珠子散开和埃紧是两个相反而又互补的运动,重新排列珠子可使它恢复到起始状态。这说明此时儿童的思想开始又较大的易变性,出现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但是,这种运算仍有其局限性。其一是这一水平的运算还不具有足够的形式化,尚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其二是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不能组成完整的系统。

第四阶段
编辑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青春前期,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与具体运算阶段相比,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发生了四种变化:
1.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首先对事物提出一些假设,然后从假设推演出某些逻辑结论。
2.能够进行命题逻辑思维:能够在摆脱实际内容的情况下,对一系列推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在不受命题性质束缚的情况下建立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
3.能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完全分开:他们的认识能超越于现实本身,无需具体事物作为中介,把握抽象概念,进行形式推理。
4.能够形成两种形式运算的认知结构:一是组合系统;二是四群运算。儿童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能够用这些结构形式来解决各种逻辑问题,表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成人的成熟水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