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器具的变迁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饮食器具是如何变迁的?

如题所述

古代每一件饮食器几乎都要进行雕镂装饰,尤其是商周时代的器物花纹,更加富丽繁缛,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唐宋以后,上层官僚豪富除使用金、银、铜、玉、象牙等珍贵质料的饮食器外,瓷器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器物。一般百姓大多用陶器和竹木器。饮食器具的艺术审美价值,仍为各阶层人们的不同层次的追求。范云是当朝宰相,孔休源是他器重的朋友,如果能够“伙食”的话,三人共桌而食就行了,孔登就用不着为难了。也就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了由分食向“伙食”的转变。转变的原因有第一,由于该时期儒学的失控,许多士人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以觉醒了的自我意识来否定以往礼俗中的成规,追求任纵放荡的生活方式,圆坐相向、同盘共饮食成为他们放纵的具体表现。


书法、绘画,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都被装点在瓷质饮食器具上。直到今天,哪怕是最普通,最一般的碗、盘,也都有花纹或者文字。丰富多彩的饮食器,还反映了一种被人忽视的食俗: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分餐制。现代许多人都从卫生、健康的角度出发,批评、指责中国人的“伙食”,极力倡导西方的“份饭”和分餐制。

其实,分餐制恰恰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食俗,它存在的时间要远远超过“伙食”的历史。由于古代食器是专制等级外在的礼仪标志,自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吃饭时所用的器具,所设的食品菜肴,都是不一样的。

古人席地而坐,最初是将有足的饮食器直接放到席上,后来是各人面前放一个食案,各吃各的饭菜。战国孟尝君厚遇食客,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食客中有人误以为饭菜不等,辍食离席而去。孟尝君追上去,端着自己的饭菜让他验证,这位食客竟惭愧自尽了。假如大家同桌而食,菜肴同出一盘,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误会了。

这个故事说明,即便是好客的孟尝君,也是和客人分餐而食。这种食俗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南朝梁孔休源住在孔登家里,侍中范云到孔登家拜访孔休源。孔登以为是来拜访自己,奉上丰盛的饭菜。


第三,随着室内家具由矮趋高的演变(参见第三章第三节),坐椅据桌逐步取代了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长桌、方桌、八仙桌、圆桌、火炕的出现,使一家人团坐共食成为可能,“伙食”的食俗逐步定型。古代饮食器具由长足到短足,再到无足,即反映了这一渐变的过程。到唐宋时期,同吃一碗菜,同喝一碗汤的“伙食”风俗基本形成。唐朝的宰臣在政事堂议事,有一种“工作餐”性质的“会食”。宰相杨炎因生病“饮膳无节,或为糜飧(稀粥)别食阁中。每登堂会食,辞不能偶”。

但“团坐伙食”的食俗与家族孝悌、和睦、稳定的宗法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快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击钟、列鼎、设豆而食,固然反映了“分等级,定尊卑”的古代礼制,而客观上有利于健康卫生的“分餐制”也出于这一礼制它的功与过的统一就是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所以,现在推行分餐制,与其说是学习西方,不如说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有选择性地复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上层官僚豪富除使用金、银、铜、玉、象牙等珍贵质料的饮食器外,瓷器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器物。
第2个回答  2019-09-09
由于该时期儒学的失控,许多士人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以觉醒了的自我意识来否定以往礼俗中的成规,追求任纵放荡的生活方式,圆坐相向、同盘共饮食成为他们放纵的具体表现。
第3个回答  2019-09-11
上层官僚豪富除使用金、银、铜、玉、象牙等珍贵质料的饮食器外,瓷器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器物。还有很多方面的拉,看一下别的小朋友是什么理解的呢
第4个回答  2019-09-11
上层官僚豪富除使用金、银、象牙等珍贵质料的饮食器外,瓷器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