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最好能够综合分析一下内部和外部因素吧:)非常感谢

我认为现在大学生满大街都是,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

一、我认为就目前大学生现状来说,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

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

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4、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难就业的原因。

5、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门大学生都是走一步算一步。

再者我认为,社会目前现状,就业企业环境的相对不公平也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现在很多好的企业都存在内招现象。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一部分没有优质资源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结:想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首先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再者,国家的政策也很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普遍,同样的,大学生也就越来越不值钱,很多大学生恐惧毕业,因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学的扩招剧增了大学生的数量,于是大学掉价了,含金量不高了,就业难了,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残酷竞争时代,顶级优秀人才是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IBM、三星、索尼、微软、宝洁、联合利华等,每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投入高额的人力资源招聘成本,以期望招聘到更多更优秀应届毕业生以补充其人力资源储备。

据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统计:IBM每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投入的招聘成本在1000万以上,联想、微软在500万以上,宝洁、联合利华也有300万以上。可就是如此每年仍有很多500强企业完成不了招聘计划。其实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现在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根本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也就是说,当今就业最大的矛盾,就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与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不匹配造成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除了在校上好自己该学的课程以外,还要多学习实际的东西:提升职业能力;那么如何去改变现状呢? 需要的是专门针对提升职业能力使之飞速发展的实训课程,这些是大学讲堂上学不到的,要知道,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钥匙在大学之外的。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哇...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具有难度并且非常非常的深刻同时又很深奥的问题呢,让我想一想哈,因为我不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的工作的人呢,或者说也不是学习这方面的理论或者专业知识内容的人哦。所以我不保证我对你的解答提供专业性和严谨性哦。我只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经过我自己的思考和推论所得出的想法的,得出我自己认为可以,并且认为或许也可以为你提供一部分或许你认为他们对你是有帮助的答案哦...

现在的大学生吃不了苦,因为从小到大都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的。一点苦一点累都受不得。但是出了社会没人会像父母一样对你含在口中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所以这一下子心理落差就特别大,总是受不了工作上的挫折和困难,所以很容易就会辞职或者跳槽。

再者就是眼高手低,没有那个能力又想要那么高的工资,谁给你啊。所以低的不成高的别人又不要你。造成一个没办法找到工作的尴尬的境地。所以说还是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好一点咯.

如果我仅凭我个人自己的作为普通的观点和提供给你的回答,对你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让你认为对或者说是你产生了哪怕是一点点你觉得对你比较有帮助的效果和作用,我就会觉得非常非常开心啦,我的回答也就变得更加的有意义了呢~!!!

第3个回答  2005-12-07
大学生就业观
务虚不务实、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经验……这些看法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型,素质教育成为一个主要内容;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职业技能成为招聘的主要标准。因此,从学校大门到企业大门,还有一段就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国内高等教育所缺乏的职业教育。那么,职业教育这一课到底应该由谁来补。
学生:学历、经验难以兼得
一项对本市IT行业进行的薪酬福利调查表明,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求职者通常更容易获得薪酬优厚的工作,每多受一年教育,年薪平均增长8.3%。有一些高薪岗位虽然对学历要求不高,但一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看出,要想找份好工作,要么是高学历,要么是有工作经验。而最优秀的人才则同时具备了这两项素质。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满足企业这样的条件,真有点“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华夏大地教育网总经理高松涛认为,尽管高学历和多年工作经验都能带来很好的职业生涯,但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还是有些苛刻。所以,学生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来找工作也是“迫不得已”。企业这样做也很精明,他们知道这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人才。
“在理想状态下,任何人都会回答说,能力要大于学历。这恰恰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新东方IT教育机构总经理吴雷告诉笔者,把这个问题放到现实当中,一些企业就对所招聘的岗位要求工作经验等条件,这实际上是企业从盈利目标异化出来的一种重经验、轻学历的“经验歧视”现象。另外,重经验、轻学历的“经验歧视”现象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求职者自身也存在着学“不”致用、工作适应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不可否认,学历高低仍然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些企业“要学历也要工作经验”的招聘原则也不无道理。毕竟,这是企业在招聘当中一个很“实用”的方法。
高校:素质、就业率孰轻孰重
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经历数次应聘失败后,抱怨说:“几乎所有的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像我们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机会实在太少了。”现在,他决定考研,希望以高学历的优势来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的劣势,找到满意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传统教育在岗位需求面前暴露出的一个‘瓶颈’。”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杜教授告诉笔者,传统教育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者之间更符合一般性的“师生”关系的定义。学校里学的是基础知识,主要工作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对自身的再教育和工作后的积累。给学生一个学术背景,是高校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在学校里,培养的是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工作以后,学习的内容虽然变了,但方法仍然是通用的。北京师范大学毕分办负责人表示,其实这也是一种能力的获得。好的方法就如一把好“利器”,能够在工作学习中游刃有余。
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吴剑锋处长告诉笔者,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与学历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般的教育不会很系统地教授实际从业经验,也不能把教学的所有内容与将来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需要高度结合。传统学历教育的内容体系立足于某一特定学科,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是以某个具体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其实,就业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分开的,学校当然要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学校不能变的只顾及学生的就业率。
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就说明学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毕业之后会可以有很多出路,可以研究专业,可以出国深造,当然,也可以就业。社会上不应该把找工作的压力过分渲染。毕竟,高等院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职业教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参加编程大赛,就有获得知名企业就业的机会。”日前,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华夏大地远程教育公司举办的2004年NCRE编程大赛上,参加编程大赛的150名选手中的37名参赛选手达成了就业意向,等待他们的是令人艳羡的白领职位。不过,华夏大地教育网的总经理高松涛表示:“通过比赛找工作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参加职业教育才是这些刚刚毕业学生在就业之前最应该上的一课。”
职业教育将给毕业生提供多一些的就业出路。NCIE与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合作成立了NCIE中关村人力资源俱乐部,专门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吴剑锋处长介绍,俱乐部通过邀请协会内部的企业HR经理、市场部人员及资深的职场专家,面对面地为学员提供包括职业发展如何规划、面试技巧培训、实习推荐、招聘信息等服务项目,使学员针对自身的情况,为自己“规划职业人生”。同时,俱乐部还会召开企业供需见面会,为学员择业、就业提供可靠保障。为学员提供更直接、更实用的服务措施。
与此同时,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周明也介绍说,信息产业部每年都要投入很多资金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免费培训工作。现在,这个工作已经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IT管理咨询顾问的规模化培养,鉴定中心推出了ITMC培训,鉴定中心主要负责考试和管理工作,盈动华建则负责IT管理咨询从业人员培训、市场推广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清晰的定位和高效的运作从机制运营上确保ITMC成为一个权威、中立的第三方信息化认证培训,也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一个选择。
其实,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形式应该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结合。而说到根源,还是因为职业培训机构服务的对象不仅是学员,更是为聘用学员的企业服务。有效把握市场和最终客户的需求,也许才是让学生、高校、企业、职业教育机构都满意的一个好办法。
第4个回答  2019-03-03
第一: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同等职位竞争的人太多,相对地淘汰的也就多,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其知识架构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期待。
第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第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第四:
大学生期望过高,没有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一时难以和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和时间。
第五: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艰苦的工作不愿意,享受的工作找不着。
第六:大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