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下如何有效指导课外阅读

如题所述

第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首先要起表率作用,要自己先读书。若自己从不读书,强求孩子爱读书是难以说服和打动孩子的。 如果一个家庭从早到晚都是电视的声音,那要如何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呢?
列宁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父母对自己儿时的教育时曾写道:我的家里有一个“肃静时刻”,到这时候大家同时工作或阅读,大人和孩子都一样,要打破这一安静时刻是不允许的。这样不仅使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自我控制的习惯,还使他们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所以,良好读书氛围对孩子十分重要,要远大于大人的说教。

第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坚持每晚读书的习惯;孩子放学完成作业后,每晚都坚持15—20分钟时间静静地读课外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养成开口诵读的习惯;“诵读”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也是很传统且很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无论是对积累理解和表达都很重要。“诵读”本身也是语言实践,每天用15分钟读读精彩的文章或片段,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在诵读基础上熟记并背诵一些经典的语言材料,更是受益终身。

第三,为孩子推荐优秀的童书
即使优秀的读物,也有不适合孩子阅读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来帮助孩子选择。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读物。像《弟子规》《西游记》《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三十六计》《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动物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书中的故事要么短小有趣,要么想象奇特,要么情节曲折,要么充满知识性,能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扇未知智慧的窗户,家长可以给孩子推荐阅读,当孩子沉浸在里面的时候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3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阶段。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固而,小语《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强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大纲》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
下面,试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课外阅读的意义(当然,这里所讲的阅读是指健康读物)。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以确保听写不错一个字和让他们每天用10分钟有的放矢地练习难字,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老舍
到寒假暑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叶圣陶
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淑湘
念书是储存工具,工具多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拿起来就用。--张中行
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
1、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
2、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
3、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4、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
5、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
6、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有了六个获得,语文能力何以不会提高?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的情节:
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太极拳,教几遍后,问道:招数可记得了?张无忌说:能记得了。师傅则严命其细看细思,再演示几遍。张无忌高兴地说:这回记得很清楚。师连连摇头,令其再看再思。反复几遍后,再问:现在如何?张无忌此时领会了以柔克刚的精髓所在,而忘记招数。师满意而退。这情节乍看令人费解,细思则颇有道理。记得招数,是死记;记不得具体的招数,只将万般变化融会贯通,是学到了真谛。这就象学生学习语文,机械记下教师所教的语文或写作知识,不是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获得,不断积累,才能把教师的招数变成自己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也。
说到底,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大纲),
三、有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认为是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把祖国母语素质与爱国主义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惠莹同志谈到小学语文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时,深刻指出中国汉字是世界语言文字史上唯一持续发展6000年的老寿星……一个汉字,就是一颗闪亮的中国智慧之星。要使学生由爱中国汉字,上到爱中华智慧。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语言符号体系,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强大信息源,……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的语言结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结构,有中国人独特的文化遗传基因,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互相认同的文化表征,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和扩大凝聚力的文化内核。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创意,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多读,是增强对母语情感的唯一途径。
四、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现在,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读课外书变成地下党活动,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华罗庚说:历史上繁重每一个发明创造家都不开自学,光是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来的。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传统语文教学,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强调文以载道,但这里的道主要指思想教育。而大语文观则强调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来领悟观点、概念、内涵、外延、逻辑、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掌握仍是语文能力的延伸,语文教师亦应以此为已任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育。据资料显示,美国学校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几个特点:1、注重文学的传统与文学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词汇与书法、书面语与口语;2、内容广泛。例如要求读奇异的年代,富想象力故事,国内外,户外奇谈,知名的美国人,我们的文学遗产、超过几十亿人口的拥挤的世界即将来临,婚姻预先教育等;3、注重实际运用,例食谱处方等,涉及面相当广,着重现实教育、实际运用、生存能力,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不仅如此,美国还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测试,学生任选书籍去读,然后通过计算机接受考试,记录成绩。重视泛读,重视阅读速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课外阅读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信息素养,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广泛大量获取信息。同时,他们从小学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查资料,写论文,又是运用、处理信息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在这一点上是不及的。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到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育心理学家凯洛博士说,家中有百科全书、杂志等课外读物,能促使孩子学业进步、热爱吸收知识。在台湾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高成就学生的学习环境是:一、干扰较少;二、有独立的书房;三、有较多的课外书。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