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若的用法意义带例子

如题所述

本义:顺从。“万民是若。”——《诗·鲁颂·阙宫》
其主要用法:
代词:你、你们,通“汝”。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动词:像、如。“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至于;假如,如果;或,或者。“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肴之战》;“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 食货志》
副词:好像,似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2

若(ruò)

一、动词

1、表示顺从。

示例:天子是若,明命使赋。——《诗·大雅·烝民》(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2、如同,像。

示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隘和山川像飞一般地越过。)

3、表示择菜。

若,择菜也。——《说文》(若是择菜的意思。)

4、引申为选择。

示例:《晋语》秦穆公曰:“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晋国的混乱,我们可以选择二公子重耳立为国君,来解决当务之急。)

5、同,相当 。

示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他与他年纪差不多。)

6、及,比得上。

示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徐公比不上你的美貌。)

7、 诺,应允,后作“诺”。

示例:已若必信。——《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已经答应就要讲信用。)

8、对付,处置 。

示例: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贼人已经壮大了,怎么对付呢?)

二、代词

1、 如此,这样。

示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你这样的表现和所做所为,永远得不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

2、你 (们);你 (们)的。

示例: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三、连词

1、假如;如果。

示例: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如果回到晋国,用什么报答我?)

2、 至于,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示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3、) 或;或者

示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能降服万人或者一个郡的人,封为万户侯。)

扩展资料

“若”的字源演变

“若”是“喏”和“诺”的本字。若,甲骨文是象形字,像高举两臂理顺长发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有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口”构成会义,强调女子顺从应答。

造字本义:动词,女子顺从答应。篆文误将甲、金文的长发形象写成“草”。当“若”的“顺从答应”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喏”代替;再加“言”另造“诺”代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1-17
?一般情况下,“”用法有以下几种:1,“之”字是指示代词。如:“第二个蠕虫病毒,我们怎么能知道”
①,“在”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是“这两条鱼,怎么知道”
②“我的老师也是,如果它毁了“”对“?意思是”如此“,意思是”(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怎么(能)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他的住所。 “”和“代表那个地方,说”有“。
④”在八,九,但微颌体现在头发向量10。 “”本“,这是指陈约咨射箭八九十个这种情况。
2”。它“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出现这种情况的比较频繁,不是在文本少见,主要是”他“”她“,”它“作为:.
①”子曰:'莫及的洞察力,永不满足,不知疲倦,那里是我的神圣? '“”和“代表了”它“,对”沉默和洞察力“,意思是在心里默默记住它。
②”因此,桓侯问人“,”它“指的是他(扁鹊) ,意为“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阙)”。
③“OK欲望湾城,将成为主要将承担他的肩膀鬼,迫切执法。 “”和“是指它(鬼),意思是”迫切执法“,并急忙它(鬼)抓获。
3”。在“字作为动词,意思是”去,去......“,如:①
”的中国南海邬愉,何如? “”和“的意思是”去......“,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准备去中国南海,怎么样? “
②”我不知道是哪个行。 “”和“的意思是”去......“
4”。 “字被用作助剂,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但相信也是最复杂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⑴”该“被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一种“,如:①
“圣人了还露的传记。 “办法”孔子的了解,最终是不是很聪明的沉传下来的“。
②”切斯特温泉盗不喝水,便宜的那些不是嗟来之食,“二”和“正”的“之意,意“有些人谁不喝水弹簧的野心盗,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主语和谓语之间用“的”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等;
①“桓侯曰:“善治不能治愈的疾病,它的力量。 ''“和”在这里有独立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句子取消。
②“中国南海到川西,千里不知道了。”同样,“和”在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款使用简单,“在“字为”“糊涂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在一个句子“的”字只是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并没有实际意义,如:。
①“很长一段时间,头部似乎瞑,意甚悠闲。”“很长一段时间”很长一段时间,“中”,调节音节,没有实质意义。
②“填然鼓。”在这里,“和”也很简单,调整音节,没有实际意义。
基本上,在中国古典“和”常见的用法是以上几种,只要其规则的主人,摸准“和”用法和意义并不困难。我会收拾章程在阳光下笑方。追问

这是“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