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华历、汉历、中历等名称。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扩展资料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 (中国传统历法)
阳历,也叫太阳历,就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依据,制定的一种历法;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但是同阴历差异比较大。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国传统历法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功能,农历更符合农时规律,相对更重视农业的历法。
阳历,其实也分很多种,现在通行的公历,其实只是阳历中的一种而已,他平年为365天,每年一个闰年,每满一百年少闰一年,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差26秒而已,所以相对更为精准一些。这不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古代埃及人发明,由古罗马人发扬光大的一种历法,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以及基督教的崛起,使得这种历法传播于世界各地。
中国历史上共有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医学、哲学、天文、数学等方面影响极大。中国在上古时代,就已经采用了干支纪元,而干支的发明,就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份。夏朝之后,历法就已经相当完整了,到了秦汉,历法已经成为系统性科学,并且全国历法统一。一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国内才改用西历。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采用西历,也就是现在人所称的阳历,以公元纪年,并且保留了夏历,1970年将“夏历”更名为“农历”。
农历兼顾了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关系,而且天数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较小,天文学意义极大,并且属于阴阳合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具有极为分明的中华文化元素。事实上,中国传统节日都同农历息息相关,所以说农历其实更符合中华传统,只是为了国际化,目前更注重阳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