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一所学校

历史至今贵州省最早的学校教叫什么建于什么时候,

你好,一般认为贵州省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是贵州大学。

初办大学堂
贵州大学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贵州大学堂”。让时光停留在公元1902年,亦即清光绪二十八年。

这年七月,一道从贵州府上呈的奏章摆在清廷光绪皇帝案前。贵州巡抚邓华熙在奏章中正式奏请设立贵州大学堂,拟以贵山书院为校址(今省府路贵山饭店左对面),筹款修葺,扩充学舍,并拟定办学章程。此时正值清政府举办新政,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于是邓华熙的奏请很快就被获准。同年八月,“贵州大学堂”正式成立。邓华熙任命候补道尹嘉诏为监督,聘请周恭寿、廖杭等为教习。大学堂设备斋和正斋,备斋两年毕业,正斋四年毕业,以“实事求是,造就通才,兴学育人”为办学宗旨,由各府州县选送有科举功名的高材生入学,共招生120名。

1905年(光绪31年)前后,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由贵州大学堂教习(教师)周恭寿带队。这批赴日留学生中的尹笃生、周步瑛 、王佩芬等人回国后积极推进新学,并在贵州大学堂任教,成为了贵州大学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

“贵州大学堂”,作为我国早期创办的大学之一,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高等学府。“贵州大学堂”成立两年后,多次改名。1911年12月,贵州新巡防军的部队进驻矿业中学堂,强令学生提前毕业,1912年5月,矿中被迫停办,学生转入贵州省立农林学校(1916年改称贵阳甲种农业学校)。


重建获新生
1926年6月,周西成主持黔政,任命贵州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周恭寿为省教育厅厅长。周恭寿按“黔之振兴,教育为大”的一贯思想,建议尽快设立贵州大学。周西成接受周恭寿的建议,决定将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第二中学、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停办,以省立二中(今贵阳一中)为校址,于1928年3月成立贵州大学,周恭寿兼任校长。设经济、医学、土木工程、矿业专科和文、理两个预科。 正当贵州大学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时,黔省政局发生剧变。1929年5月,周西成在军阀混战中战死,省城秩序顿时大乱,周恭寿去校长职,学生纷纷回家,贵州大学一度停办。194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审议,行政院通过,决定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选定贵筑县花溪镇为院址(今贵大南校区)。农工学院农科设农林、农业化学、农业经济3系,工科设土木、矿冶、机电3系,并附设1先修班。10月,教育部聘任的院长李书田到校任职。


国立贵州大学
1942年5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院归并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于农工学院外增设文理、法商两学院。文理学院设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历史社会、数理和化学5系;法商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2系。同年5月22日,行政院任命张廷休为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学校制定了“坚毅笃实”四字校训。至1948年6月,全校4个学院,16个系、1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在国立贵州大学成立之前,不得不提一所学校——大夏大学。大夏创办之初,因无固定校址,以租房作教室。民国18年(1929)春,学生已超过千人,租房不能容纳,王自出白银6、7万两,贷款三十多万元,1930年建成占地三百余亩校舍,包括教学大楼、大礼堂、理科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医疗室、疗养院、教职员宿舍、男女生宿舍、饭厅、浴室等建筑群及一条蜿蜒秀丽的校河等。在当时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学中,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抗日战争开始,大夏大学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一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后来第二联合大学恢复校名为大夏大学,并在花溪买下2000多亩田地作为校址。 在筹办国立贵州大学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打算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改名为国立贵州大学,但引起大夏师生强烈抗议,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结果大夏大学离开贵阳花溪,远走赤水,成不了贵州大学的一部分。这也是国立贵州大学在国字号的高校中,名气比不上国立中山大学的缘故。 抗日战争后期,当日军侵占独山时,贵大奉命迁往重庆,当全体师生到达遵义时,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贵大师生于是返回花溪复课。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奖在上海接收的“敌伪”图书分发到各所高校,贵大获得四万多册。


毛主席题校名
贵阳解放后,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国立贵州大学改称贵州大学。一年后,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贵州大学”校名。1953年4月,政务院任命赵凤歧为贵州大学校长。


院系调整 实力大损
1953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背景为:我国各行建设学习苏联模式,在高等教育上也不例外,仿照苏联实行专业类学科建设专业性大学,按艺术、财经、政法及工科分类,忽视综合性大学建设。所以,国立贵州大学原属国家重点大学的现状,由于国家对贵州战略的忽视,将贵大工科等当时有丁道衡等大师的地质、矿冶等强势专业并入重庆大学,农学类并入西南农业大学,外文系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各系调入云南大学,法学系调入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经济系调入西南财经学院(现今211的西南财经大学),中文、历史系并入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这是贵州大学重建工科实力大损的原因。院系调整后的贵州大学,只在原来农艺系基础上,在原国立贵州大学校址(今贵大花溪南校区)建立贵州农学院。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在听取了不少省、区院系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后,当即指示:每一个省,都应有一所综合大学,已调整掉的应予恢复。根据主席的指示,7月3日,省委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恢复重建贵州大学,(与贵阳师范学院分校)在花溪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校区)建立了贵州大学。设中文、外语(英语、俄语专业)、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系9个专业,8月正式招收新生721人。9月,省人民委员会任命原省教育厅厅长田君亮为贵州大学校长。贵州农学院独立设置 。

1959年,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1974年分离)。一个月后,贵州大学迁入花溪区新校址(现贵大花溪北校区)。此时,全校共有教职工333人,全日制在校生1477人。

省部共建与"211"
1997年,贵州农学院、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等并入贵州大学。 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同年,教育部与贵州省政府共同建设贵州大学(省部共建)。

2005年9月8日,贵州大学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批准,与中国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进入211大学建设行列,贵州大学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6月到贵州大学调研指出:按照“211工程”和西部领军大学的建设要求,把贵州大学真正建设成为一所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有国际影响的,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性高水平大学。

注解:

1、贵州农学院--1997年并入,但农学院系国立贵州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老贵大(指建国前的国立贵州大学)余留下来的血脉农学系成立的,也就是说,在1953--1958年间,贵州大学的血脉依在,贵大的历史并没有断代。

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并入,系原贵州大学60年代的艺术系分离出去建立的艺术高等专科学校。

所以,贵州大学1997年的合并只不过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又重新抱在一起,是她失散多年的儿女回归贵大大家庭的怀抱。

2、一个已经建设好的大学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建设和沉淀,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大师的流失,行业地位的降低是无法弥补的,加上贵州的省情和国家这么多年的冷落,老贵大(指2004年8月前)历史沿革下来,工科建设相对薄弱,进入211工科实力相对欠缺,为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千万贵州儿女的更好地,更公平地享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支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取得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重要,贵州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整合贵州高等教育的举措,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