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国鄯善国有着什么样悠久的历史

如题所述

鄯善国是西域古国之一,国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产马、驴、驼等。本名楼兰。楼兰和鄯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以前称楼兰,以后改国名为鄯善。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共存国600多年。
《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今甘肃张掖)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依记载之地望,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地区。王府所在的“扜泥城”地,说法不一。经新疆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实地考察,摸清了从今甘肃敦煌西南(古阳关)出发,经疏勒河古道近白龙堆,绕过罗布泊北端土垠遗址,到达古楼兰城的道路;同时又摸清了古伊循道路,即从今若羌县米兰(古伊循城)通往汉楼兰城的道路。汉朝时期,伊循城是鄯善国的水草丰盛之地,国王曾请求汉朝廷派官吏40人到此城组织、指导军民屯田。在寻找这两条古道中,勘察出了鄯善国的王城故址是在今罗布泊西岸,平面略呈方形,占地面积10.8240万平方米。古城中间有三座用土坯建筑的房屋残垣,其两侧又都有大型房屋基址遗址。基址中至今尚存有粗状的木础,木础上又存有朱漆的痕迹。还有雕镂精细的木柱和雕花装饰和木板。基址中还采集到汉代钱币,可佐证此城即汉代鄯善国王城并将他们归入氐羌。因楼兰古城一直沿用至魏晋,故发现有不少魏晋遗物。
  《汉书·西域传》记载的鄯善“与婼羌同”。是指的逐水草而居,会作兵器,而非为同族。鄯善系楼兰改名,楼兰系黄帝裔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之后代。《路史·国名纪丁》云:“娄,楼也,本作楼,商所封,即牟娄,曹东之地,一曰无娄。密之诸城有娄乡,矣夷国也,所谓封祀而号东楼,缪。东楼与晋娄、穰娄异。”娄、楼、偻三字古代通用。东楼公的裔族大部分归于殷,不愿受奴役的部分楼(娄)人由今山东南迁或北迁。其中北迁的一部分又分为两支,一支迁入东北,成为挹娄、豆莫娄,一支向西迁徙,形成楼烦、楼兰。古汉语中的方言称人为兰,楼兰即楼人之义,迁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至战国时期赵国夺取楼烦西河之地后,楼烦被迫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迁往河套之西,成为匈奴的臣属。赵武灵王夺取河套地区后,部分楼烦人西逃入同族楼兰地,于战国末建立楼兰国。《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今罗布泊)。”西汉初,楼兰依附于匈奴,故公元前170年冒顿单于致汉文帝书称:“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三国,皆以为匈奴。”匈奴单于使居于西方的日逐王设置憧仆都尉,管理西域诸国。汉武帝击败匈奴后收复西域,楼兰降伏。但因其国位于西域36国东端的要通口上,处于汉匈争夺地,故楼兰采取两面讨好之策以自存。楼兰系华夏族所立之国,后融合了当地的塞种人羌人及少部分伊兰人,又互相婚配,遂发生人种上的混血化,有欧洲高加索人种特征。塞种人允姓,亦系炎黄后裔,与娄(楼)人的远祖同宗。黄文弼先生论证说:楼兰干尸不分男女都戴着尖顶高硬帽,与古代塞种相同,从而认为楼兰土人与塞种人不无关系并将他们归入氐羌。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楼烦楼兰西迁》释:“娄人的象形文字也象戴着尖顶高硬帽。所以,楼兰土人正是古娄人,基本群众和统治者大多是黄种羌族的娄人,其余则为伊兰人,他们互相通婚融合而发生混血变化,也是自然现象。”并将他们归入氐羌此外,楼兰族中还有塞种人后裔。
  汉昭帝时楼兰王的两面派行为引起汉室反感,帝派傅介子带人潜入楼兰杀其王立尉屠眷为王,将其王城由罗布泊西岸迁往南岸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另置伊循都尉镇抚,又改其国名为鄯善。汉朝又在楼兰故地设都护府、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从罗布泊至渠犁亭燧相望,成为军事和交通要地。罗布泊当时被楼兰人称为楼(又写作牢)兰海,汉人则称其为泑泽、盐泽或蒲昌海。许慎《说文解字》云:鄯善,西胡国也,从邑善,善亦声。”段玉裁注曰:鄯是汉代初制。《水经注》云:“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经屈茨,乌夷,禅善入牢兰海也”;“东经楼兰城南而东注,盖坺田土所屯故城,禅国名耳。”由此知,鄯善又写作“禅善”或简称“禅”国。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上册《鄯善》释云:鄯为译音,但鄯、善音回,初时何以不作鄯鄯(大慈恩传》五)或善善(慧琳《一切经音义》),而偏作鄯善,此必有故。余尝思之,鄯字应是肖音,善字应是命意”,“曰‘鄯’者象当日城国之原称,曰‘善’者犹‘阗喜’,‘怀来’之易号(例如《车师传》有通善君、乡善君)。”何光岳《南蛮源流史·鄯善国的兴衰》释:“鄯与禅同音异译,华教最重禅理,楼兰人是最早接受佛教之国,其都城伊循的急读音为禅,即鄯善,意为佛教城。善者良也,亦为佛经宣传慈善之义,应起于佛教。”并将他们归入氐羌此说是正确的。不过,在这里应补充的是,佛教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时期,西汉昭帝时西域有否佛教?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塔地宫中已发现秦始皇时珍藏的舍利子佛骨,故可证西域在秦与西汉已有佛教的传入。于阗、龟兹是佛教传播中心。新疆和田已发现东汉初用印度佉卢文写的佛教经典《法句经》。因此说鄯善国人信佛而称禅善或禅国是可信的。鄯善迁王城于伊循城后,婼羌不复记载,显然是被鄯善国吞并了。《后汉书·西域传》在记载自敦煌出玉门、阳关后“涉鄯善”,而不再提涉婼羌,亦可说明它早就不存在了。汉明帝永平中鄯善吞并小国时只提到小宛、精绝、戎卢、且末,不见婼羌,则又进一步婼羌早已被吞并了。汉安帝时窦宪击败匈奴,西域诸国归汉,复设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及其下属宜禾都尉予以管理。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尼雅县北遗址中发现有佉卢文书及东汉封泥,鑴刻篆文“鄯善都尉”,说明鄯善完全归服了汉朝。鄯善国当在此时才迁王城于今鄯善县地。楼兰古城(今罗布泊西岸)东约六七公里处曾发现东汉墓葬区,经先后发掘清理,在一座保存较好的墓竖穴墓室中,发现青壮年男女尸体各四具,仰身直肢,交错迭压,显然是战争中死亡者。“仰身直肢”则说明鄯善人仍是依汉族葬俗。墓区内发现有大量东汉丝织品,出土有漆、木器、五铢钱及铜镜钱片,还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寿光明”、“长乐光明”、“长葆子孙”锦,以及瑞兽纹、瑞禽纹、波纹锦等,充分说明鄯善国民众已从游牧转入农耕,完全汉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5-25
鄯善国的悠久历史
沿着古丝绸之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坐落着曾经繁荣的西域古国——鄯善国。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起源与兴起
鄯善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西域众多小国林立。鄯善国逐渐崛起,占据了河西走廊的要冲位置。公元1世纪,汉朝大将班超西征,鄯善国主动归附,成为了汉朝的属国。
文化交流与繁荣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鄯善国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汉朝的佛教、儒家思想传入鄯善,而鄯善的音乐、舞蹈则影响了中原地区。鄯善国也是西域各国音乐、歌舞、杂技等艺术表演的集中之地。
佛教圣地
鄯善国自古以来佛教兴盛,境内寺院众多,著名的交河故城就曾是一座佛教中心。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在西行取经途中,曾在此停留讲经说法。鄯善国佛教文化对西域其他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变迁与衰落
公元4世纪,鄯善国归附前秦,成为前秦的属国。但随着前秦的衰落,鄯善国也逐渐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此后,鄯善国经历了北魏、隋唐等多个朝代的统治,但其政治地位逐渐式微。
历史遗存与重现
如今,鄯善国的历史遗存仍散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等待着后人去探寻。交河故城、楼兰古城等遗址,记录着鄯善国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近年来,鄯善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
漫步在鄯善国的历史遗迹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千年之前的文明气息。它的悠久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和传承这份人类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