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愿回家乡?

如题所述

1、“关心”的背后藏着势利与攀比

每到过年关于走亲戚的话题热议不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不愿意走亲访友,甚至连家都不愿意回。这背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亲友的“关心”。

朋友小琴前几年每次过节回家都发愁很久,不是没钱回家,也不是没有体面的工作。相反,她工作体面,月入几万。但只要一提到回家,就要抑郁很久。年过三十还未结婚生子,在小琴的家乡这属于十分罕见的事情。因此只要一回家,上门来“关心”的七大姑八大姨纷纷而至。

更恐怖的是,有一次她正在穿衣服,隔壁三婶就带着媒婆上门,说给她看了一个不错的男人。“小琴啊,对方虽然离婚带娃,但有房有车,还不嫌弃你年龄大,以后不管你能不能生,起码有个孩子了。要学学你表妹,早结婚,早享福”。

“我三婶每次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要斜视了!这哪里是为我好,分明是带着看笑话的意味。在她们心里,我就跟被人挑剩的桃子一样,有个人花5块钱买了,我就应该感恩戴德。”

类似于小琴三婶这样的亲戚不少见,带着他们的偏见来审视、批判后辈。如果大人做不好长辈,又怎么能要求小辈同他们亲密呢?

2、小家庭越来越独立

前段时间三刷了电视剧《知否知否》,里面的治家之道个人非常喜欢。有一段记忆很深刻,盛家祖母请来宫里的孔嬷嬷教孙女们学习礼仪规矩。但同父异母的姐妹之间,却在勾心斗角。

面对墨兰、如兰之间的摩擦,孔嬷嬷并不是只罚她们二人,而是连同没有犯错的明兰一起罚。孔嬷嬷这样对明兰说道:“我今日告诉你一个道理,一家子兄弟姐妹,同气连枝,共荣共损,即便你一个人没有错,但是你三个姐姐都错了,你没错也错。”

古时大家族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代表着全族人,就连兄弟姐妹之间的排辈分,都是按照全家族的年龄来进行。因此,古时的家族中的亲缘关系非常紧密。

有网友说:“古代讲究同气连枝,互帮互助,一个子弟有出息了,可以提携后辈,渐渐的家族也跟着兴旺。现在不行了呀,现在这个社会,自己想过得有滋有味都费劲呢。”也许是因为经济能力,也许是因为其他,总之,小家庭越来越独立,不需要亲戚之间带来的那种“拉扯”关系了。

3、人口流动性变大

舅舅一家很早就搬到省城居住,从表哥开始,户口已经落在城市。平时上班,很少回去看外公外婆。只有老人过生日或者过年的时候,才会像“走亲戚”似的回去住一两天。

我们这一辈还好,但下一辈之间关系就比较陌生了。平时不见面,说话方式也不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很生疏。数据显示,中国开启加速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

可以预见,未来“断亲”是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