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之前亲人为什么要送终

如题所述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亲属要守护在旁尽孝,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俗称“送终”。老人断气后,子女要为死者穿上送老衣(寿衣),把遗体挪到床铺(或草铺)上停放,头朝外。若死者父母健在,则应在正堂中偏放,不得正放。然后烧锡箔纸钱,全家恸哭举哀。

  父母病危时,儿女不能远离,在外面的子女要通知回家,聚集床前谛听遗命,谓之“送终”。“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何况是至亲的长辈家人,这临终的嘱托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还有生前向老人借了钱财的,就赶紧将账还上,并且与老人说清楚。临终的老人得了钱财,往往偷偷塞给生活最为困顿的满崽或是满女,这个叫做“爷娘最痛无用崽”。一般将后事交代完整了,出门最远的亲人也终于赶回来了,这老人也就两手一撒,真的走了。民间讲究为父母送终。老人最忌临终时身边没有亲人。父母临终时,子女全部在身旁,是最有福气的。若某一直系亲属故意不参加送终,则被认为是“不孝”。临终忌死在偏房、偏室,民间认为在正房落气也是一种福分,即所谓“寿终正寝”。民间有儿孙抱老人于胸前“接气”的习俗。老人落气的时间,忌讳在“重丧日”“空亡时”。“重丧”,即老人的生辰与死辰相克,老人死后家里或附近邻居还要死一个人。俗话“死日犯重丧,百日有人亡”。犯重丧则在出殡时用一面镜子照射棺木,意为两棺。“空亡时”死人则“空”六十年。为了避凶就吉,民间常给临死老人灌服高丽参或西洋参汤,并不断呼喊死者,俗称“吊气”。为了确定死者是否已停止呼吸,常用一小撮棉花置于临死者的口鼻以检验是否有呼吸,若棉花停止跳动,始可称卒。老人落气后,民间有放“落气铳”的习俗,告知乡亲邻里老人已亡故。所谓铳,并非鸟铳,而是相当于礼炮性质的“三眼铳”,其一端为木柄,另一端为钻有品字形洞眼的铁质铳管,用时在眼内筑以硝药、黄土和引信,对天燃放。亲友闻噩耗自动帮忙料理,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亲人在床前焚烧三斤六两纸钱,谓“烧落气钱”。还要烧纸扎的轿子和轿夫,叫“烧起身轿”。将病榻上的枕席、稻草和“烟包”等送至村边路口焚烧。烟包,是用稻草编扎成的圆柱形把子,碗口粗细,按死者年龄,多少岁就用稻草扎多少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