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8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目前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已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2012年,《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印发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子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工作有了参照规范。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曾在2012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提出,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数量要比2010年翻两番。
浙江省档案馆信息科技处处长吴新宇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要求,一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计算机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也在发生改变,纸质档案的传播肯定不如电子档案方便、快捷;二是从档案安全角度考虑,很多纸质档案因为灾害而毁坏乃至毁灭,电子档案至少可以通过技术方式对内容进行恢复。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同保管的“双轨制”模式,本身就体现着档案管理部门对电子档案潜在风险的担忧。
长期从事电子档案研究的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萍虽然也认为电子档案存在对技术的依赖性、载体的不稳定性和面临多重安全风险等不足,但她同时认为,档案学界及业界的努力有可能化解这些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大批学者已经投入到电子档案的真实性等问题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元数据、数字档案馆、自动鉴定、长期保存、跟踪审计等主题成为档案学界新的增长点。同时,许多国家已经针对电子档案的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并初步建成电子档案标准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该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进一步指导着电子档案的生成、使用和维护等环节,从而更好地展现电子档案的优势,克服其缺点。”王萍说。
王萍相信,随着学界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逐步认识和深入研究,其优势将进一步被发掘和利用,目前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将逐渐淡化。但是考虑到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程序、法律、安全等诸多复杂问题,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