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如题所述

根据上述目标和总体要求,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编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着力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构筑现代产业体系。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稳定全市粮食生产面积,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积极实施精品农业示范基地提升工程,加快石门等地的高新农业区培育建设;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作用,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服务组织,新增订单农业1万亩、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新建改造农村综合服务社15家;强化农业标准制度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只、绿色食品3只;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提高流转土地利用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加快推动工业调整转型。加快毛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扶持发展皮鞋、蚕丝品、家纺等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化纤、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特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继续实施“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0家、亿元企业10家。加强服务业组织评价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濮院童装市场和崇福皮毛市场配套区建设,加大对振东市场集聚区的培育引导力度,建成振东市场物流场站;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强调研谋划,着力将乌镇打造成国际级旅游综合体,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与市场互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亿元;办好第十届菊花节;加快东兴商厦、香港城等商贸设施的改造提升步伐,推进特色街区和农村、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下乡,推进商贸连锁业发展,丰富餐饮休闲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研发中心3家。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创中心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抓好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毛针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申报筹建工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抓好中科院新能源中心和台湾大学新能源中心科技项目的引进和转化。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支持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开展各类质量体系认证,新增省级以上名牌3只、著名商标5件,完成专利申请1000件、授权600件。鼓励扶持企业上市,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技能型、创新型、经营管理型人才,提高我市人才总量和层次,全年引进各类人才3500名以上。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项目推进年”,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新凤鸣集团年产36万吨熔体直纺、新澳集团15000锭紧密纺生产线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切实抓好桐乡汽车商贸城、四季汇二期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积极实施城市防洪四期、丁家桥港环境治理工程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前期推进、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积极做好项目筛选、储备、论证和申报工作。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引导和管理,推进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试点。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深入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全年实施土地开发整理6000亩、建设用地复垦3000亩,新增建设用地3500亩以上。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园区建设、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新增贷款60亿元以上;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积极引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全力拓展发展平台。把平台建设作为加快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统筹安排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明确规划定位和功能布局,集中力量建设经济开发区、濮院针织产业园区、崇福经济区、高桥新区、临杭经济区五大发展平台,集约发展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全市工业区新增开发面积6000亩,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以上。加快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基本完成新能源产业园征迁;抓好濮院针织产业园区纺织产业集聚区及高新技术区建设;推动崇福经济区皮草产业园集聚提升;健全开发管理体制机制,启动高桥新区站前区、临杭经济区中心区开发建设。加快镇、街道工业区整合提升,推进“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综合发展水平。
(二)以优化环境为发展保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提升中心城区形象。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格局。有序推动“五区联动”开发建设,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康泾塘东岸永宁段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试点,继续开展开放式小区封闭改造,培育发展物业管理;抓好市区绿化改造。深化城市“畅通工程”,优化交通组织,整合市区公共停车资源,缓解市区停车压力。全面实施“数字城管”,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鼓励外拓建筑业市场,稳定和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推进“两新”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市镇、新社区建设规划,深入实施龙翔街道“两分两换”试点,全年启动33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完成农房改造集聚任务。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实施一批新市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项目,重点抓好濮院镇、洲泉镇和经济开发区的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新一轮“1+X”规划点延伸。完善河道保洁等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村庄整治成果,实施“1+X”规划点区域内30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提升工程,建设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3个。培育农村创业发展平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健全城乡交通网络,完成崇硖公路高桥段改建、桐德公路石门至河山段改建等工程,抓好钱江通道北接线一期征迁,开工建设科洲公路大麻至洲泉段,加快东宗线航道二期改建工程。完善高铁交通配套设施,完成高桥至火车站公路改建工程,启动世纪大道延伸段工程,保障高铁桐乡段顺利建设。推进电网电压序列优化试点,重点实施500千伏桐乡变、220千伏安兴变和110千伏浮石变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提高城乡供电能力,稳定供用电秩序;完善城乡供水、供气、供热、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网络,启动市区至屠甸、乌镇次高压天然气管线工程,推进自来水二、三级管网改造,逐步推行城乡供水同网同价。
抓好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生态市创建成果,做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项工作,推进城乡一体绿化网络建设。加强用能监管,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非生产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深入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对制革、印染、化工等行业的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创建清洁生产企业8家。基本完成污水处理收集系统及尾水外排工程,加快推进污水入网工作。落实养殖业污染防治长效监管机制,推广畜禽生态化养殖模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积极探索并论证市外引水工程,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三)以开放带动为重要举措,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招商资源,打造桐乡整体招商品牌。创新招商方式,切实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主导作用,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对外合作、合资,把引进资金、技术、品牌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实效。强化招商选资,注重项目投资强度、吸纳就业、财税贡献等要素的论证,重点加强世界500强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的招商力度,引进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坚持内外资并举,引进市外内资30亿元。实行招商引资工作差异化考核,推进招商队伍建设,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动出口稳定增长。培育壮大各类外贸经营主体,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出口品牌,调整优化外贸结构,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实现进出口总值21.6亿美元,其中出口15亿美元。充分发挥海关、商检等办事机构服务职能和展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出口风险预警预测,健全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应对贸易壁垒的联动机制。鼓励企业赴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开发资源,全年实现境外投资3000万美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三项政务改革,推动便民服务机构向镇村延伸。稳步推进医改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行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城市公交公车公营改革,年内取消市域范围二级及以下公路收费。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开展新一轮生猪屠宰点调整撤并工作。
扎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快接轨上海步伐,积极开展与上海在市场、旅游、农副产品等方面的对接,做好“世博经济”文章。加快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推进与杭州在城际公交等跨区域项目的合作建设,增强符合我市产业导向杭迁企业的转移承接能力。积极做好对口支援与“山海协作”工作,全面完成援建青川县蒿溪乡的各项任务。
(四)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扶持学前教育,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高新课改,初升高比例保持在97%以上。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完成桐高改扩建工程和二中、八中迁建工程,实施乌镇中学、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和实验幼儿园城北分园新建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新居民子女教育水平,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谐文化、创新文化,引导发展企业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市文化中心和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继续做好广场文化和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认真办好“子恺杯”第八届中国漫画大赛、首届丰子恺漫画艺术节和第四届群众文艺“菊花奖”评选活动。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传承工作。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高质量做好第14届省运会有关赛事项目服务工作。
加快发展卫生等事业。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健康城市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保障机制,统筹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市一院、洲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加快康慈医院二期建设,启动大麻、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扎实开展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深化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加快市计生指导站标准化建设。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完善新居民服务管理。认真抓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二轮修志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加快发展科普、史志、广电、统计、通信、邮政、气象等事业。继续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民防、双拥共建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老龄事业发展。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城乡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多渠道增加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强化欠薪防范和处置,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强化社会保障。健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五险合征”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类保险参保率。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切实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和救灾救济活动,加大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力度,切实改善各类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开展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建设。
推进平安建设。强化综治基层基础,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和影响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平安桐乡”建设;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工程有关工作。积极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面实施全员维稳责任制,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做好信访、市长电话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各类社会矛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和烟草专卖监管;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继续抓好“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做好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加强对寄卖、担保、投资咨询等行业的指导和管理。全面完成“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和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广泛开展公众诚信教育,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各位代表,我们在全面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实事:就业方面,净增就业岗位7000个,培训各类劳动力80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解决一户。社会保障方面,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确保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按规定领取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障方面,继续实施150种常用药品同价廉价制度,稳步推进基本药物零差率;提高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人均总筹资标准达到300元。住房保障方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新建经济适用房15000平方米;加大廉租住房制度实施力度,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60户。教育方面,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总工作量的60%;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安全管理,扩大新居民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农村环境建设方面,新建农村联网公路2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00座,疏浚河道220公里,整治圩区1.8万亩;建成生态护岸130公里,其中植物护岸80公里;大力实施村庄绿化,新增重点防护林1000亩。文化建设方面,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300场以上,组织广场文艺演出50场以上、电影下乡3000场以上;新增群众健身苑点30个。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方面,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布局,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500个,更新城乡公交车39辆,新建城市公交停靠站40个、港湾式候车亭14个。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完成三年企业污水入网计划任务,并规划实施新一轮污水入网计划;大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公共安全方面,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重点隐患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危化品企业、居住出租房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安全生产三项指标继续保持零增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