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屯镇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泡子沿村是一个只有196户,760口人的小村,全村耕地面积3342亩。自八十年代末,村两委班子就非常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带领村民发展养鸡业。几十年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做大做强了蛋鸡饲养业,成为本村的龙头产业。现在全村蛋鸡饲养量达到20万只,远销广州、深圳、香港,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起步阶段,摸索市场抓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全村的经济状况还在低水平徘徊,绝大多数农民,面朝黄地背朝天,土里刨食儿,靠天吃饭。到了八十年代末,村党支部集思广益,鼓励村民发展养鸡业,告之村民,不要盯着传统产业一条道跑到黑。在党支部的鼓励下,有3户人家各自散养了300多只蛋鸡,当时他们即没有修鸡舍,也不会搞防疫,在不懂饲养技术的条件下,全凭运气撞。然而三年以后,3户人家成了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在当时,能够成为万元户是绝无仅有的,他们的成功,为全村发展养鸡业带了好头。为全村改变产业结构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发展阶段,形成主业促调整
九十年代初,泡子沿村,按照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精神,加快了改革步伐,村党支部审时度势,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村民扩大养鸡业规模。他们首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联亲、联众,总结经验,传授养鸡技术,使一部分村民发展起来养鸡业。到1993年,全村大小养鸡户已经发展到8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0%,年饲养量达到10只,成了全镇有名的养鸡专业村。泡子沿村党支部一班人,没有就此满足,他们自压担子,继续带领村民扩大养鸡业规模,形成了产、销、防于一体的链条产业。于此同时他们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村党支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思想,组织有代表性的养鸡大户和党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外地经验,提高养殖技术,为养鸡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技术保证。同时组织有丰富经验饲养户,为群众献身说法,传授经验。使先富起来的养殖户,带动大多数人发展养殖业,进而走向共同富裕。泡子沿村党支部本着全面发展经济的主导思想。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和正确引路,终于创出了养鸡业这条好路子,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发展的步伐大起来了。 腾飞阶段,做强龙头产业大发展
泡子沿村党支部清醒认识到,必须造大船,扩大养鸡业规模,形成品牌,占领市场,才能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近一期村党支部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农民,只有掌握养殖技术,发展绿色农业,才能占领市场,进入流通,使产品畅销。他们以科技为依托,把发展过腹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扩大养鸡业规模,实现产业调整第二次飞跃。泡子沿村几十年来发展养鸡业,早以摆脱农业低效徘徊的局面,形成产业链条。2002年全村养鸡户达到16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2%,比1993年提高40个百分点,年存栏20万只;有4户成为贩卖鸡蛋的经济人,年收入1万元;有2个收购蛋点,年收入3万元,为村里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有20辆三轮车搞运输,年收入1万多元;有3户专门剪鸡嘴,给鸡断啄。每只鸡3分钱,一年下来纯利润1万多元;有7户贩运饲料,年收入3万元,为村里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现在泡子沿村的鸡蛋已经远销到广州、深圳、香港。大量的鸡粪还田,使包米亩产1000斤。通过产业调整,他们做到了过腹转化,加工增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使从前的鸡把式,变成了龙头产业。2002年末,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了千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按电话130部,家家吃上了自来水,从前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