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1.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所说的乖巧是我们自己定义出来的,我们并不能正确知道孩子真实的内心想法

2.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强烈的自我思考能力,需要大人的引导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小孩子可能在小时候做了一件懂事的事情,受到大家夸奖,某一天不小心做错一件事,导致大家都斥责他,可能会让内心敏感的孩子认为只要自己表现乖一点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做一些自己可能不愿意做的事,但是长大后压力越来越大,委屈一下子爆发所以才导致心理问题突出

3.环境原因,成年人都希望孩子懂事,就可能会一直给孩子灌输要懂事的思想,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较重,一直伴随着自己长大,然后在长大以后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突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29

不断的迎合别人,表现得乖巧懂事的过程,其实极有可能是孩子在不断压抑自我的过程。


长期的压抑和委屈所导致的问题,会在孩子发展的后期逐步显露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渐渐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童时期,正是塑造自我意识和三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里,没有一个思维相对成熟理智的成年人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就极其容易陷入“迷惑式自我导航”的困境。

这样的孩子,不是因为天生就是天使,而是因为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长期压抑自我,努力让自己变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同龄人眼中的好榜样。

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要求,但是如果把孩子长期放置于一个高压、高强控制的环境中,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提线木偶,那么孩子必然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代“妈宝男”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孩子是最有权利直接表达喜怒哀乐的人。
在该表达的时期没有表达,只是在取悦他人。那些负面情绪不是消散了,而是一点点累积起来,最后堆成了不定时的炸弹,一个细节就能引爆。
乖巧的孩子肯定人人都喜欢,但是总有些孩子的乖巧,是拿自己作为代价换来的。
心理问题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漫长而无助的时光里,攒起来的。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所有父母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第2个回答  2022-01-29

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的时候表现的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在于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很正确,看似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表现的很乖,很懂事,但是其实很程度上是他们的天性,都是被父母所压抑,都是在父母严厉的管教下所促成的,并不是说父母用正确的方式积极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引导让孩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样的事情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事情是真正懂事的?恰恰相反,往往是父母通过打骂等粗暴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一定的惧怕心理,才最终成为了他们父母所期待的那种表现的乖和懂事,但是这样的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里面长期所积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大,并且很多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释放,在长大之后,自然会出现一定的性格方面的问题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往往会承受力变得差一些,另一方面,在与其他的人相处的过程中,当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小的时候内心过度的压抑而产生一定的消极,甚至是暴力的倾向,尤其是对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如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中,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了,所以说对于我们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多用爱包容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方式来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而不只是通过眼泪粗暴的方式。

第3个回答  2022-01-29
小孩子天性爱玩闹,性格调皮捣蛋,一方面是因为生理因素,即大脑发育尚不完全,自控能力弱。

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他们尚未完成社会化,对很多社会规范还不理解。因此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快乐,而不顾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虽然调皮捣蛋的孩子占大多数,但是我们也能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们不哭不闹,与大多数孩子有着显著的差异。

他们有的气质优雅,男孩风度翩翩像一位公子,女孩安静柔美像一位公主。有的年少老成,刚上幼儿园就开始帮父母洗衣服,扫地拖地更是不在话下,年龄稍大点父母便让他们做饭。

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小孩,觉得他们乖巧、懂事,认为是他们的父母教导有方,孩子才能够这么优秀。

鲍姆林德研究了很多家庭,发现家长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而孩子的乖巧与懂事就有可能是在专制型的家庭中形成的。

生活中很多年幼的孩子被父母宠得像块宝。为了不落于人后,父母们争先恐后地帮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

生活中孩子有什么愿望也尽最大努力去满足,生怕孩子得不到最好的发展。

然而在专制型的家庭,父母就像一位君主一样,从来不会重视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一些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非常凶,动辄打骂,孩子哭哭啼啼最终还是得按照父母说的做。

他们经常被命令做很多家务事,自由也受到限制,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出去玩。

在外人看来他们很懂事、很乖巧,殊不知都是被逼出来的。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创伤,成年以后会出现自卑、退缩、攻击性强等特点。

斯金纳认为,惩罚导致行为频率下降,强化导致行为频率增加。

而孩子表现得乖巧懂事,可能是因为受到了父母的惩罚。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人又没有耐心,而孩子天真,捣蛋闯祸不在话下,因此有时候会受到父母的责骂。

其实适当的责骂有助于孩子内化各种规范,但很多家长不能掌握好分寸,对孩子的责骂很大一部分是发泄心中对生活的不满。

久而久之,孩子发现自己做很多事都会受到惩罚,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他们只能减少某些行为的频率,因此被迫表现地乖巧懂事。

因此人们平常看到有些孩子很讲规矩,除了一部分家长教得好以外,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害怕被家长惩罚。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对于父母的恐惧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以至于将来回忆起童年的这一段时期便不寒而栗。更甚者对父母的这种恐惧会频繁地进入梦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问,每位家长都必须花功夫学习。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人的整个成年期都担负着养育后代的发展任务,因此掌握合理的教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应该学习掌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教养方式要求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需求,既能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孩子,同时也重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关心孩子对于社会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的掌握情况。

根据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须知正确的行为反应正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而来的,所以应该给孩子以信心。

一味地批评他们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压抑他们的创造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及时看到孩子身上好的变化。

研究表明,及时强化优于延迟强化,部分强化优于连续强化,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出现正确反应之后及时给予夸奖或者外部奖励,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但也不能过度,否则就是溺爱。可以选择一部分当前年龄阶段最重要的行为予以强化,而其他方面不进行强化。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也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孩子应该考虑到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基于客观事实,不能想当然,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
第4个回答  2022-01-29
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的时候表现的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在于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很正确,看似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表现的很乖,很懂事,但是其实很程度上是他们的天性,都是被父母所压抑,都是在父母严厉的管教下所促成的,并不是说父母用正确的方式积极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引导让孩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样的事情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事情是真正懂事的?恰恰相反,往往是父母通过打骂等粗暴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一定的惧怕心理,才最终成为了他们父母所期待的那种表现的乖和懂事,但是这样的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里面长期所积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大,并且很多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释放,在长大之后,自然会出现一定的性格方面的问题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往往会承受力变得差一些,另一方面,在与其他的人相处的过程中,当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小的时候内心过度的压抑而产生一定的消极,甚至是暴力的倾向,尤其是对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如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中,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了,所以说对于我们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多用爱包容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方式来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而不只是通过眼泪粗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