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春节民俗被批准列入第几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题所述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会过此节。虽然过的是同一个节日,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都会有着本民族或本地区关于春节的一些特有民俗。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文旅中国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陈华文,与他来聊一聊春节民俗相关话题。

陈华文(受访者供图)
文旅中国: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能否介绍一下春节的由来?
陈华文:春节也叫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还涉及几十个民族。春节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重要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是,我们的古人对于以太阳为基准的天地时序变化的观察。在这一观察过程中,形成了一年回归的观念,这就是四季或十二个月不断轮替。而且,这种轮替在时间上几乎是固定的,因此,形成了文化时间观念:把太阳回归划分为四季、十二月,进而后来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文化。它一方面是农耕社会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指导农耕社会的各种生产和生活。
      二是,因为天地变化且轮回。自然在这种变化和轮回中,不断生长萧条、死亡并重新生长。这种过程引发了古人对于自然,首先是对于太阳等的崇拜。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春节等节日文化,就源于对于自然的崇拜,是原始信仰的结晶。
      三是,由民间和官方在特殊时期形成的一种地方文化的不断累积和传播造成的。崇拜和庆贺(狂欢)往往是相结合的,开始是娱神,后来在娱神的同时,也娱人。于是,在一个相对于自然萧歇的日子而进行娱神的感恩式的庆贺,逐渐形成了以感恩和庆贺为主的节日习俗。后来,权力介入,在时间控制的背景下,固化了政权范围内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于是,春节之类的节日,就成了一定范围内奴隶制国家、诸侯国或国家政权的文化。而政权一经更替,相关的文化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时间确定的权力是属于君权的一部分,这一点从西周之后,在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春节时间的变动,就可以证明。
      四是,时间制度相对成熟之后,民众创造的春节文化也非常丰富。因此,一个根据在春天回归后,第一时间开始庆贺的节日,就被固定下来并逐渐地丰富,包括不同区域民众对于庆贺的相互传播和影响,从而成了几乎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春节。当然,以上是学术界对于春节的观点。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春节由来的故事,大家可能会更加关注。全国各地有许多包含着美好愿望的不同故事,而最有影响的是,关于“年”是一种猛兽的传说。它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会出来吃人,人们因此弄些竹木在院子里把火烧的旺旺的,毛竹还不时发出哔爆的声音。据说“年”这种猛兽怕火和毛竹发出的哔爆声,后来就有了守岁点_火,放鞭炮的习俗。当时,“年”总是弄得人心慌慌,人们担心自己被“年”吃了。后来,一位叫洪钧的神仙,把“年”制服并带到了天上,从此大家都过上了平安的日子。于是,民众把洪钧收服“年”的日子,就当作纪念日进行庆贺,形成了过年的习俗和一系列的文化,过了这一天,就叫过年。古人和今天的人们都在正月初一,见面后相互恭喜,恭喜什么呢?恭喜没有被“年”吃掉,现在则是恭喜发财、恭喜健康、快乐之类,它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文旅中国:春节期间全国都会喜迎新春佳节,但春节习俗各地会有不同。一般在春节的这一天都会有哪些传统习俗?
陈华文:春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和多样,各地的差异是明显地存在。这种差异,尤其是细节上的差异,简直难以概括和记录,因为,不时都会有变化。
      春节大致有哪一些共同的习俗和文化呢?我提炼了一下,主要有这么一些,当然,这是按照过年是一个过程来提炼的。
一是,卫生习惯文化。这方面的文化内容还是相当独特和丰富的,诸如掸尘、穿新衣服等。掸尘是为迎接春节而进行的卫生大扫除。俗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此,它也是春节的前奏曲,是春节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次人们住处彻底的大扫除。之后,尤其是进入正月之后,这种扫除或卫生方式就变成了禁忌。即使是扫地,也须向室内而不可以将灰尘之类扫出门外。另外,如穿新衣服,它不仅是卫生问题,还包含着万象更新等具体而特殊的文化内含。
二是,民间信仰文化。有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春节实际上是从祭礼或祭祀性的信仰文化逐渐演化而来的节日。因此,充斥着信仰内容是春节的鲜明特征。其中祭祀、放鞭炮、贴春联和节日禁忌等是其代表。祭祀在春节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在民间既有隆重的祭祖先仪式,也有祭祀其他神灵,诸如土地神、灶神等神灵的仪式,各地多有差异。至于放鞭炮、贴春联,它不仅蕴含着民众丰富而具体的信仰文化内含驱邪祛祟、吉祥如意和来年平安,而且也体现了热闹、红火、吉祥、喜庆等内容。而节日禁忌,则更鲜明地表达了民众对于生活、对于家人、对于财运、对于生产的期待和祝祷。

三是,家人团聚文化。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因此,全中国绝大部分人不管它身在何地何方,都必须赶回自己的家与家人团聚。团圆饭、守岁、祭祖等都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精神。许多地方习俗甚至规定在亲人因特殊原因无法一起吃团圆饭,必须给他(她)摆上碗筷,以示团圆。家人团聚的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亲情观念一代一代地得以保存,对于家庭、家族和亲族的融洽、情感纽带的加强,都起了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亲情交流文化。春节不仅充满了亲人团聚的气氛,也凝结了亲情交流的文化。吃团圆饭是一家人亲情表达的最特殊方式,而走亲访友的所谓“拜年”或“拜岁”,则是亲情交流的另一种表达或延伸方式。至亲好友在春节期间的走动,不仅是拜年时的一声问候,也是人们情感不断加强的一个过程。礼物、红包、酒席,虽然多少显得世俗,但在这种世俗中,传达着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浓厚的亲情、友亲和乡亲观,乃至家乡观、地方观和国家观。
五是,饮食特产文化。春节当中,饮食是最被强调和重视的。团圆饭固然不用说,鸡、鸭、鱼、肉等平时在农家并不常食的美味,这时几乎家家餐桌上都必备。饺子、团子、粽子、蒸糕、羹、长寿面、美酒以及各种炒货、糕点、糖果一应俱全,各展手艺和特色,真当是美食荟萃,大饱口福和眼福。因此,春节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集大成,有人甚至批评诸如春节之类的节日就是吃吃喝喝的,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春节之类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了大量优秀的饮食文化,节日和节食的不可忽略性也正在此。

      六是,娱乐竞技文化。春节也是娱乐竞技文化的集大成者。节日期间以休闲为主的生活方式,不仅催生了饮食文化,而且也催生了各地大量不同的娱乐竞技文化,如放鞭炮焰火、舞狮子迎龙灯、踩高跷,逛花市、赏冰灯等。这种娱乐竞技文化,各地大有差异,但它们都从本质上给春节增添了喜庆热闹欢快的气氛。
      当然上述所谓的共有习俗,是学者们提炼的,而且,视角或逻辑基点不同,共有的概括也会有一些不同。
      不过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春节习俗或文化,哪怕是同一名称下的习俗或文化,在不同地方,实际上也是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存在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这才是被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杭州,历史上宋代时,《梦梁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糜之习,至今不改也。”
      民国时,《浙江风俗简志》记载杭州过年习俗: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年初一。早晨起来开门施放爆竹,称为“开门爆”。将除夕封门时倚于门上的甘蔗置于厅上画桌两旁,取“渐入佳境”之意(甘蔗一节比一节甜)。再拿除夕预书的“开门大吉”红纸条,贴于大门之上。家人依次行拜年礼。早餐必取甜食,如糖莲子、糖年糕或甜汤团,应“一年甜到底”。除夕煮饭,必多于平日,取“吃剩有余”之意,饭盛于新箩中,把桔子、年糕放在上面,年初一蒸而食之,称为吃隔年饭。晚间,在祖宗神像前供酒和菜饭。有的人家日日如此,直至正月十八。晚上,家家早睡,名为赶鸡宿,大约因为除夕岁少睡的缘故。旧时有敲更鼓者,一般都从二更起,只有年初一夜敲一更,因这天不到一更,就已人静安寝。是日不动刀(不起杀性),不扫地(怕财气扫走),不动针钱(怕一年辛苦)。初三为小年朝,宅旁有井人家,早晨拿香烛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

      初五称为五路财神日,各家各户,尤其商家,这天要烧纸敬神,名为“烧五纸”,也有说“烧青龙纸”,因商店的招牌称为青龙故名。各店(除茶馆、酒店、杂货店新年不关门外)至初五始开店门,称为“做好日”。是日,家家须购寸金糖供祖先,取“日进寸金”之意。
      新岁之中,人人须拜年,至亲密友必亲躬,泛泛者则派人拿名片道贺,此名片称为“飞片”,大户人家还特置一门薄,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于其首页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邻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
温州人过年,同样据《浙江风俗简志》记载:在温州,从初一到初五例为节假。初一清晨五时,家家户户放开门炮,象征送旧迎新。各家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神、井神、土地神、财神)。在中庭摆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供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清”(即源于道教的三尊神)。直到初四,才送神拆坐。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清晨吃松糕或汤圆。
      客来献橄榄茶,点心是桂圆肉或莲子,也有用肉丸加洋粉丝。与邻里亲友往来拜节,互贺新禧,俗称“拜年”。并互相留饮新年酒,叫“春宴”。
      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祈祷保佑平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忠靖王庙、关帝庙等都有鼓吹伴奏,拜神者要给礼包。
      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含赤金字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用)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针,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蜡烛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蜡烛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籼米或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黄柑。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在花盆上贴写“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帏,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杆。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刺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
      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词,如写“一年四季,读书大吉”之类,叫“新春开笔”。每户人家用红糖、糯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大元宝陈列在中堂,小元宝放在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钵等处。人们都穿新衣,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红色象征吉利。

      从初一到初五,每夜寝室中燃灯,直至天明,名曰“岁灯”。正月初五,每户人家把除夕摆在中堂的祖先画像各种珍品、字画等收藏起来,叫做“收珍”。收珍时,家中人要祭拜,下辈外亲也来祭拜。
杭州人与温州人过年的差异非常明显。
      第一,杭州在初三有井的人家要祭井神,实际上叫“开井”,在初五祭五路财神;温州则在初一清晨祭六神,包括井神、财神等。
      第二,各自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但温州还增加了“接三清”的道教信仰内容。
      第三,杭州拜年有“飞片”,温州则无,但温州在拜年时有“春宴”之俗。
      第四,温州在春节时有摆珍宝之类的民俗,杭州则无,因此,到初五,温州还形成了“收珍”的习俗。
      第五,两地的象征与禁忌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杭州的“渐入佳境”、不动针线等;而温州则用寿屏、大元宝等来象征富有、长寿,用红纸条象征吉利,用新春开笔象征读书进步,用红衣服象征吉利等。
      第六,杭州敲一更鼓,温州则无;温州初一至初五点“岁灯”,杭州则无等等。
      非常有意思。所以,我曾说过,是细节决定了过年习俗和文化,每个地方传承和发展的都是具有差异性的地方过年文化,认同的也是这种文化。

      (除受访者供图外,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责编:杨晓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