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时候,亚洲经历了一场怎么样的大灾难?

如题所述

明清小冰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关于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个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清小冰期还是一场神秘的天灾,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说这件事:



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至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550年至公元1770年),全球气温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这长达300多年的寒冷期,在世界上历史上被称为“小冰期”,中国的历史学者常常称之为“明清小冰期”。

在“明清小冰期”时期,中国的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在历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我们都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等温线的最南界,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会结冰的,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洞庭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结冰的,但是,在明清小冰期,长江曾经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而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之厚,如履平地,这些极端的天气都发生在公元1450年至1750年之间。

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农历十一月至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孟春,山东“大雪数尺,人畜多冻死”,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山东省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极端天气,农历的十月份就普降大雪,冰雪厚度达一尺许,树木都被折断了,野外有大量的鸟兽因食物匮乏而饿死。

我们都知道,位于岭南地区的广州出现降雪天气的现象十分罕见,然而,在明清小冰期的近四百年时间内,广州的降雪频率增高,有记录可查的约为11次之多,如《南海县志》记载道: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附近大雪,“林木皆冰”,两天以后,冰雪才融化。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多个地方出现了鹅毛大雪,从十二月初六日至初八日,大雪下了三天,导致从化县“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当地的老人都说,这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现象。



气温下降,会出现连锁反应,旱灾、蝗灾、瘟疫频繁,而这些自然灾害在明末清初之时似乎达到了高峰,公元1627年至1641年,黄河流域几乎年年都有旱灾,如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河北地区出现了大旱,史书中有“赤地千里”的说法,崇祯三年至十七年(公元1630年至1644年)的15年里,河南省出现了9次旱灾,黄河为之断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干涸了。

崇祯年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并且有向长江流域蔓延的趋势,河网密布,鱼米之乡的浙江省在明崇祯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639年至1642年)也出现了连年的旱灾。

连年的旱灾,导致庄家欠收,以至于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德平县志》中有“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的记载。

旱灾之后,还出现了瘟疫,如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空”,这一年,山西省的太谷县、忻州、保德州等地也发生了瘟疫,万历年间的瘟疫,在河南、河北等地皆有,到了崇祯年间,华北地区的瘟疫又进入了一个高发期,并且与万历年间相比较,其发生的范围扩大了,陕西、山东等地也发生了瘟疫,这些瘟疫,大多数其实是鼠疫。

为什么连年的干旱,容易出现鼠疫呢?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旱灾期间,人们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鼠疫的袭击;第二,每当干旱之年,由于降雨量减少,鼠洞中的温度也会上升,细菌容易在老鼠身上滋生,干旱会出现粮食作物匮乏的现象,老鼠为了寻找食物,就会向很远的地方迁徙,当它们的活动范围扩展之后,也就增加了鼠疫流行的机会,比如有可能把病菌传染给家鼠,家鼠再传染给人类;第三,灾荒之年,老鼠有在鼠洞中存储粮食的习惯,人类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会主动寻找鼠洞,从鼠洞中取出粮食,这就增加了人类与老鼠接触的机会,此外,在极端情况下,人类还会把鼠肉当食物来充饥,这样一来,更增加了感染鼠疫的机会。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不仅会使人口减少,而会出现流民,流民通过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会铤而走险,由此引发农民起义。

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皆是由灾荒而引起的。



明清小冰期对明朝的社会经济有影响,对清朝的社会经济同样有影响,清朝在康乾盛世的时候,还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就出现了与明朝相同的情况。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还在当太上皇的时候,湖北、河南、四川和陕西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史称“川楚白莲教起义”,清廷调动10万军队,耗费国库两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直至1804年,才镇压了这场起义,此时已是嘉庆九年了。


如果没有明清小冰期,也许康熙年间,中国的人口即增长到4亿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人口则会增长到至6亿至8亿,时至今日,也许早就突破20亿了,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使得中国人口从2亿增长到4亿推迟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从4亿到5亿则推迟了近100年的时间,这300年的时间,中国的人口损失了近2亿,(此处估计,只是粗略的估计),少增长了多少,可想而知。

当然,明清小冰期的到了,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增长,也影响了欧洲的人口增长,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欧洲有一个“中世纪温暖期”,公元1340年,欧洲的人口约达到了7000万,随后出现了黑死病、小冰期,影响了人口的增长,直到公元1750年,欧洲的人口才达到1.6亿,而从1850年至1900年的短短50年时间内,欧洲人口就从2亿多增长到4亿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清小冰期的出现呢?这在学术界仍然是个谜,有多种说法,比较著名的解释主要有两个,第一个解释与印第安人有关,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经常烧荒,从事烧垦农业,森林被燃烧之后,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空气中,增加了温室效应,公元1500年之后,欧洲人开始来到美洲大陆殖民,并把天花、麻疹等病毒带到了美洲,在公元1500年至1800年之间,有大量的印第安人遭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与银河系的天体运动变化有关,天体轨道的位置变化,可能导致引力、宇宙线的变化,而这些极其微弱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变化,正因为如此,所以,明清小冰期也被称为“明清宇宙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2
亚洲那还是经历的灾难就是大瘟疫,也就是因为这一场灾难,彻底让明朝死了,连半点复燃的希望都是没有的,直接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