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渡黄河中军民之间的感人事迹?

刘邓大军渡黄河中军民之间的感人事迹

为实施鲁西南战役,我军第一纵队在豫北反攻胜利结束后,即以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整训。部队普遍进行了大反攻的形势和任务的学习,开展了立功运动,召开了英模大会,展开热火朝天的军事训练,认真学习了野战司令部颁发的“敌前渡河战术指导”。

全纵队上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此时,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也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掀起了支援解放军的热潮,组织了五万余民兵、民工参战。

冀鲁豫行署和军区,发动沿河群众,修造了一百二十余只木船,可供部队同时渡过八千人;又组织了渡河指挥部,训练了水手、船工、对预定渡河地区的地形、敌情作了周密调查。

这时,敌人主力正在继续向山东、陕北作重点进攻,在鲁西南及其附近地区之敌均处于防御态势,妄图以黄河天险代替“四十万大军”,阻我南进。从开封至东阿之五百里黄河防线,仅有四绥区刘汝明之五十五师、六十八师共六个旅结合地方团队防守。

五十五师师部率二十九旅位于郓城、皇姑庵地区,其四十七旅位于郓城北之肖皮口、蔡家庄、师家集地区,一八一旅位于鄄城、临濮集地区。六十八师位于菏泽,其八十一旅位于东明及其以西地区,一四三旅位于菏泽东北之杜集、白庄、刘庄地区,一一九旅位于菏泽西南之毕寨地区。

另有七十师(二个旅)位于嘉祥地区机动。从东阿向东经平阴至长清之线,则有敌二十绥区的两个旅防守。豫北地区有敌王仲廉集团九个半旅,豫皖苏地区有敌四个半旅。

以上情况表明,敌在鲁西南地区河防薄弱,战力不强,但邻近地区尚有一定机动兵力,估计战役起后,当面守敌不能迅速收缩,坚守郓城、鄄城、菏泽等城,迅速从豫北、豫皖苏等地区抽兵来援,而山东敌人一时则不可能抽兵来援。

据此,刘邓首长决心于六月三十日发起战役,首先在三百里宽正面上,突破敌黄河防线,迅速捕歼敌河防部队,尔后适时转用兵力及投入预备队,捕歼援敌,扩大战果。

广阔的原野上,到处飘荡着大反攻的嘹亮歌声。刘邓大军的勇士们,一列列整齐的队伍,夜以继日地急速进军,炎热的太阳照在战士的脸上,脸都晒得红红的,汗珠往下淌着。

我们所经过的各个村庄,妇女们都端出茶水来迎接,儿童团和男女学生唱着亲切愉快的歌声来欢送。热烈的口号声,不时从欢迎的人群里发出来,更给部队带来了无限的兴奋。

六月二十四日,我纵队奉命东进,在司令员杨勇同志的率领下,部队由安阳东南之杨庄、镇抚寨等地区出发,经内黄、清丰、山东省之范县、阳谷、寿张等县,行军五天半,进至张秋镇东南、东北之位山、张堂、邵庄集、陶城铺地区展开,准备渡河作战。

我们面临的敌人是国民党部队五十五师,其二十九旅驻守皇姑庵、临黄集、卡寺,维护荷(泽) 郓(城)交通;第七十四旅驻守王道街、肖皮口、黑虎庙,担任河防;第一八一旅驻守鄄城;敌师部驻郓城。敌五十五师沿河工事设置了不少战斗警戒分队。

敌五十五师原属西北军,虽不属蒋军嫡系,但防御时对工事构筑较好,善于阵地防守。敌第五十五师在郓城内构筑了不少地堡群及暗堡射击孔等,编成据点式阵地,侧斜射击阵地,形成交叉火网,连结交通壕通向纵深。

在城门两侧和内外构有暗堡群,利用城垣外壕,加修成深二至三米、宽三至五米的阻绝外壕,在壕的外缘每隔三至五米设置了三至五道鹿寨,并以火力控制街道,借以纵深战斗中进行小型反冲锋。敌炮兵常以集中射击破坏与杀伤进攻者各种工事和集结的部队。

当阵地被破时则封锁突破口,并支援其步兵预备从两侧实施坚决地、连续地反冲锋,企图阻止对方的扩张。敌军官指挥较机械,士气不高,惧怕近战和白刃格斗。依上述,敌之防御正面宽大而兵力薄弱,我纵能一举突破,尔后可采取分割手段迅速歼敌于郓城地区。

若敌退守郓城,该城工事较菏泽城薄弱,利于我之攻击;且有郓张(郓城至寿张)公路直通我后方根据地,便于作战物资器材的运送。

依照晋冀鲁豫野战军鲁西南战役作战命令,我纵队务于六月三十日夜,在黄河南岸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的配合下,分经位山、张堂、林楼诸渡口实行宽正面渡河,尔后迅速分割包围郓城地区之敌。

纵队首长决心在突破黄河后,以一部兵力控制滩头阵地,主力迅速分割敌第二十九、七十四旅于郓城外各个歼灭之。我乃以第一、二十旅由位山渡河后,进至师家集、戴庙围歼该地之敌。

当我们率领部队来到黄河北岸时,驻守的敌军竟丝毫没有发现。午夜十二时整,我军大炮开火了。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河对岸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

渡河的帆船载着我纵指战员杀向南岸。我军以第一梯队三个纵队,选定了敌人防御的侧翼和接合部,从八个地段上发起了强渡黄河作战。

敌人虽然利用黄河水流湍急,河床宽阔等自然条件,依靠空军昼夜轰炸进行防御,但在我炮火掩护和南岸部队有力的接应下,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十二万余人,在刘伯承司令、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以突然勇猛的动作在三百余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敌人黄河防线。

蒋介石所谓可以代替四十万大军防守的“黄河战略”的神话,只一夜功夫就烟消云散了,也使鲁西南地区之敌,直接暴露在我军强大的突击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也就在这个晚上揭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8
刘邓大军渡黄河中军民之间的感人事迹?丰碑昭后人,人民尽怀念。李桥渡口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主要渡口之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桥渡口的由来
范县杨集乡的南部有南李桥、中李桥、北李桥三个自然村。100多年前,三个村庄在黄河滩上原来是一个村落,即李桥村,后因黄河掉崖北滚掉入河中,村民才搬居成了现在的三个村庄,按地理位置分别取名为南、中、北李桥。习惯上,人们仍把这三个村庄统称为李桥。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时,南李桥村紧挨着黄河北岸,渡口就在村西南百米处,直到上世纪60年代,南李桥渡口始终是黄河上闻名的渡口。由于历史的传统叫法,人们普遍称之为李桥渡口。

何以选择李桥渡口强渡黄河
早在1933年2月,南李桥村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李桥支部,为原濮县(今范县)最早建立党支部的村庄之一。最早在南李桥秘密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员的刘培岑(李桥党支部首任支部书记)、刘茂斋(原濮县县委笫一任书记)、刘俊岭(原濮范观抗日基干大队副大队长)组建了李桥党支部。刘鸣九(原国家监察部常务副部长)、刘凤亭(原贵州省顾委秘书长)、吴云恭(黄河支队排长,1938年在长垣战斗中牺牲)刘俊海(八路军某部连长,1943年在湖北枣阳县战斗中牺牲)等都是南李桥人民的优秀代表。

革命战争年代,南李桥村的党组织团结坚强,领导有、力,是一个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战斗堡垒。在党的领导下,村公所、农会、妇救会、青抗先、模范班、儿童团等多种组织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武装民兵,在风雨中锻炼,在斗争中成长。他们完全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组织严明、纪律严格、作风严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成为一支招之既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党的地方武装。上级党的领导,如王从吾(中纪委原书记)、刘宴春(河南省委原常委)等来濮县检查指导革命工作,其落脚点常常选择在南李桥。有重要会议在南李桥召开时,吃住和安全保卫多有该村负责。1946年9月-1947年4月《冀鲁豫日报》社、冀鲁豫军区《战友报》社就驻在南里桥村。该村还是边币印刷厂的所在地,一度成为濮县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被誉为濮县的“小苏区”。

李桥渡口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更有经过长期艰苦斗争考验的人民做保证,被选作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主要渡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08
一、打好第一仗,解放金家寨

8月27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在固始集结待命,还没容得他们稍微喘口气,纵队便接到刘伯承、邓小平要求他们迅速在皖西展开重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的电令。三纵立即兵分两路向皖西进军。29 日,由陈锡联司令员率领的七、九两个旅和由副司令员郑国仲率领的八旅,便像两支脱弦的利箭,向皖西腹地插了进去。

31日午后,八旅一路急行军逼近皖西老区的立煌(今金寨)县城金家寨(后被梅山水库淹没)。这是三纵挺进皖西要打的第一仗,刘伯承、邓小平非常重视,指示部队要“勇猛顽强,首战必胜,力求全歼”。

“坚决打好第一仗,为死难的乡亲们报仇!”指战员们激越的口号声响彻在山村里。

9月1日上午,部队涉过史河,隐蔽接敌,一阵猛打,攻入城内。守敌如惊弓之鸟,纷纷溃逃上山,龟缩在十几个坚固的碉堡里负隅顽抗。决战的时刻到了!9月2日清早,几门山炮在离敌人仅100米的地方抵近射击。随着几声巨响,敌人的碉堡一个个开了花。战斗,在敌人的哭喊声中结束,敌五六四团团长被当场击毙,县长被活捉,还俘虏了1000多个敌人。

首战告捷,八旅乘胜向东南进击,4日解放霍山,接着挥师向沿江方向疾进。

就在八旅进击金家寨的同一天,七旅也兵临皖豫门户的经济重镇-----叶集,并将敌四十六师及保安三团各一部团团包围起来。二十一团受命主攻,全团官兵决心发扬朱德警卫团的光荣传统,坚决打好七旅挺进皖西的第一仗。经过短短一天的战斗,守敌便全部被歼,毙俘600多人。

三纵九旅在陈锡联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直指皖西重镇-----六安。9月2日拂晓,守城的保安团已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六安宣告解放。

二、驰骋在皖西大别山

此时,坚持地方武装斗争的中共皖西工委和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皖西人民自卫军、接到了三纵南下的电报。当游击队员与三纵会师时,同志们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紧紧地抱在一起。

有了地方党组织和皖西人民自卫军的紧密配合,三纵如虎添翼,不到一月的时间便横扫六安、立煌(金寨)、霍山、舒城、庐江、桐城、潜山、岳西等县,并乘胜捣太湖、夺华阳、取宿松、攻望江。此后,部队遵照刘、邓部署,主动撤出城市,控制广大农村,形成对敌占城市的包围态势。

三纵在皖西的纵横驰骋,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他立即派来重兵围攻。为吸引敌军,三纵七、九两旅西调豫南作战。敌人果然中计,抽兵西援,皖西兵力空虚。刘、邓即令三纵迅速回师,放手歼敌。七、九两旅冒着绵绵秋雨、隐蔽东进,于10月8日晚赶到六安县张家店,与留守皖西的八旅一起将敌八十八师师部及其六十二旅包围,随后将其歼灭(这就是著名的张家店大捷,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首次歼敌一个正规旅以上的重大胜利)

大别山区发起“总体战”。为粉碎敌人的围攻,刘、邓作出了内外线相配合的作战部署。三纵奉命在内线坚持,牵制敌人。

陈锡联率领三纵、在老区干部群众的支援下,顶风冒雪、长途跋涉,拖着敌人的几个师、在崎岖的山道上“兜圈子”。几十天的功夫,敌军被拖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三纵胜利完成了吸引多路敌军并将其拖垮的战斗任务。
第3个回答  2021-03-08
滔滔黄河水,像一条蜿蜒的巨蟒,躺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上,在朦胧的月光下滚滚向东流去。夜色苍茫中,船工从苇丛深处推出一只只平头木船,刘伯承、邓小平敏捷地跳上船去,并肩站在船头。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突然,两架敌人的侦察机,沿黄河由西向东飞来,一路投下许多照明弹,顿时打破了夜的沉静。这时,站在船头、解开外衣的邓小平,见敌机临空,谈笑风生地对刘伯承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地给点亮了‘天灯’。等他们叫来轰炸机,我们全军已渡河完毕了!”
“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说完,他俩相视而笑。
刘伯承、邓小平显得那样轻松,胸有成竹。其实,为了使部队能顺利渡过黄河,他们精心部署,可一点儿都不轻松啊!
渡河之前,刘伯承、邓小平把12万野战军主力集结起来,而让太行军区、冀南军区部队伪装成主力,在豫北发起攻势,跟敌人打得难解难分,同时指挥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地区佯施攻势,以转移敌人视线。此时,真正的主力部队正夜以继日地进行渡河的准备工作。
指挥部设在一所农民的房子里,泥坯墙,茅草顶,房间不大,四壁钉满了地图,中间摆着4张方桌,桌上铺着黄呢军毯。邓小平坐在桌子的一头,仔细地看着地图。刘伯承则双手叉在腰间,在屋里踱步沉思。就这样,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这间小小的指挥所里,筹划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
第4个回答  2021-03-08
1947年6月,鄄城县委接到上级命令,接应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六、纵队约十三万人,从黄河北岸的张秋镇(寿张东)到鄄城西南的临濮集,在三百华里的地段上,突破黄河天险抵达黄河南岸。为接应刘邓大军,鄄城县委县政府发动党政军民,在黄河北岸召开誓师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在河北休整的部分干部和民兵,还有在南岸不能存身而被送到北岸的干部和积极分子共四百余人。会后组织百余人的干部和民兵为大军过河充当侦察员和向导。为使晋、冀、鲁豫野战军顺利渡河,渡河前一天,鄄城县原县长刘传朋(时任二专署财政科长),由南向北带领军区独立二旅从龙固集赶到鄄北,消灭了张殿庄据点的敌人,扫除了障碍,准时赶到旧城北关,接迎部队。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开始渡河作战,鄄城县240名水手,40余支渡船参加了战斗。在整个接应刘邓大军渡河过程中,鄄城县共组织八千余人为渡河挖船坞、接船、铺路,保证供应茶水和食物。这是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一段光荣历史,也是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经为支援刘邓大军渡河作战、为全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截止至2020年,早期的渡口面貌已经改变,传统的轮渡码头已经变为浮桥,昔日的天堑已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