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宋代古墓葬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宋代墓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形制、装饰和随葬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大体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
北方地区是指宋朝版图内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宋墓的面貌整体上较为一致,墓葬类型主要有石室墓、土洞墓、砖室墓、土坑墓等几种类型。

1、石室墓  用石材构筑的墓室称之为石室墓。宋代官方明令禁止使用石室墓,北方地区因位于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墓葬的营建大体能遵朝廷规定的礼度,因此,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北宋石室墓不多。  

2、土洞墓和土坑墓
土洞墓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靴形土洞墓(它的剖面像一只靴子)。北宋早期使用土洞墓的墓主有低级品官、城镇富商、农村乡绅等,身份相对不低,而进入北宋中期以后,稍有一些身份和地位的人,死后不再使用土洞墓,转而营建砖室墓,并逐步发展到使用建筑和装饰都十分考究的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3、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这类墓葬最初出现于唐末,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代开始趋于简化,进入明朝以后急剧减少直至消失。北宋中期,大型的品官墓葬不再使用仿木建筑的装饰,反而逐渐趋于朴素,墓壁变得毫无装饰,而富裕平民,开始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4、土坑墓  

宋代的土坑墓——“漏泽园”墓葬非常引人注目。所谓“漏泽园”,是指由北宋政府官方出面集资埋葬客死他乡的贫民、士兵及无主骸骨的公共墓地。这些墓葬一般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

南方地区墓葬  

1.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是两宋时期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的宋墓材料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制:

(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种形制应该是最常见的,遍布全国,南方各地也不例外。

(2)长方形砖室券顶墓。其中又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两种。

(3)砖框石盖顶墓或砖石混筑墓。这是这一地区最为流行的墓葬形制,同样也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甚至三室等多种类型。

(4)石室墓。数量不是很多,多分布在山区。

(5)三合土浇浆墓。这是这一地区宋代出现的新型墓葬,对明清墓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合水境内已发现宋代墓葬8座,均系方形墓室八角叠涩覆斗藻井式砖砌建筑,其中固城乡6座,太白镇1座,板桥乡1座。 1984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秦大树,本科生田凯、荆文煌、李海霞,庆阳地区博物馆何翔和合水县文化馆寇正勤组成宋墓测绘工作组,对高台、董家寺3座古墓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测绘、拓片和拍照。测绘工作结束后,建议对这两处宋墓列级保护。 这些墓葬,充分体现了宋代墓葬与砖雕艺术的完美结合。

参考资料:宋代墓葬-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7

1、神宗以前,即崇宁以前,砖墓基本上与吉岘乡沟门前五代砖墓接近,造型上有了明显进步,出现了仿木构件和八角形叠涩四斗藻井和券顶式洞室,但仍无任何花纹砖出现。

2、北宋神宗时期,即崇宁年间,砖墓出现了花纹砖、假门、假窗,结构相对复杂,砖雕工艺日臻完善。

3、神宗以后,即崇宁年间以后,到宋徽宗政和以前,砖墓更为复杂,出现了花纹砖、假门、假窗、须弥座等。

4、宋徽宗政和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彩绘砖室墓,雕砖艺术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

5、宋代砖室墓内均有四五具人骨架,置于棺床之上。说明这一时期的墓葬,为一家族的合葬墓。

扩展资料:

已发现的宋代名人墓葬:

1、宋魏威信墓

宋驸马都尉魏威信墓在平乐村南约2公里处。旧时墓前有马、虎、狮、羊等石雕,现白马寺山门前的石马即该墓故物,抗日战争前由白马寺住持德浩和尚迁去。

2、宋石守信墓

石守信在后周任洪州防御史,在宋为魏国公、归德军节度使,晚年谪居洛阳,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他和两个儿子均葬在常袋乡石碑凹村西北,现两通巨型墓碑仍在。石碑凹村即依此碑而得名。

3、宋张咏墓

宋左仆射张咏墓在平乐乡天皇岭骆驼峰。明正统间御史周济相地开圹,得张咏墓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墓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墓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6
宋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5-18
  宋代墓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形制、装饰和随葬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大体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
  (一)北方地区墓葬
  北方地区是指宋朝版图内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宋墓的面貌整体上较为一致,墓葬类型主要有石室墓、土洞墓、砖室墓、土坑墓等几种类型。
  1、石室墓
  用石材构筑的墓室称之为石室墓。宋代官方明令禁止使用石室墓,北方地区因位于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墓葬的营建大体能遵朝廷规定的礼度,因此,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北宋石室墓不多。
  2、土洞墓和土坑墓
  土洞墓和土坑墓在宋代北方地区比较常见。土洞墓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靴形土洞墓(它的剖面像一只靴子)。北宋早期使用土洞墓的墓主有低级品官、城镇富商、农村乡绅等,身份相对不低,而进入北宋中期以后,稍有一些身份和地位的人,死后不再使用土洞墓,转而营建砖室墓,并逐步发展到使用建筑和装饰都十分考究的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3、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这类墓葬最初出现于唐末,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代开始趋于简化,进入明朝以后急剧减少直至消失。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是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北宋中期,大型的品官墓葬不再使用仿木建筑的装饰,反而逐渐趋于朴素,墓壁变得毫无装饰,而富裕平民,开始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4、土坑墓
  土坑墓在各个时代都是大量使用的墓葬形式,北宋时期也是如此。宋代的土坑墓——“漏泽园”墓葬非常引人注目。所谓“漏泽园”,是指由北宋政府官方出面集资埋葬客死他乡的贫民、士兵及无主骸骨的公共墓地。这些墓葬一般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火葬墓用陶瓷罐放置骨灰,挖小土坑埋葬;土葬墓则采用土坑墓穴,将死者置于大型陶瓮或薄皮木棺埋葬。骨灰罐上或死者身上加盖青砖,砖上刻有编号、死者籍贯、身份、死因、收葬时间等等。
  (二)南方地区墓葬
  1.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是两宋时期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宋墓材料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制:(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种形制应该是最常见的,遍布全国,南方各地也不例外。(2)长方形砖室券顶墓。其中又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两种。(3)砖框石盖顶墓或砖石混筑墓。这是这一地区最为流行的墓葬形制,同样也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甚至三室等多种类型。(4)石室墓。数量不是很多,多分布在山区。(5)三合土浇浆墓。这是这一地区宋代出现的新型墓葬,对明清墓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根据墓葬形制、类型和随葬品的变化,长江下游地区宋墓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北宋建国到真宗朝(960—1022年),这一时期的墓葬上承晚唐五代时期的特点,有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和砖石混筑墓三种。第二期为北宋中后期(1023—1127年)。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墓葬开始摆脱晚唐、五代的影响,形成宋墓的特点,除竖穴土坑墓和少量的券顶砖室墓外,砖室石顶墓十分流行。哲宗朝以后,砖室石顶墓、砖室墓券顶墓增加,石室墓和浇浆墓开始出现。第三期为南宋时期。这是长江下游地区宋墓发展的鼎盛期。高宗朝到宁宗朝(1127—1208年),最主要的墓葬类型是砖室石顶墓,底部多铺砖或石,一般有壁龛,放置随葬品。随葬品中金银饰品、铜镜、文具等增加,并开始用铁器镇墓和使用铁买地券。理宗朝以后(1209—1278年),仍然以长方形双室砖墓为主,但石顶墓减少,券顶墓增加,墓底普遍铺砖。浇浆墓的数量有所增加。
  宋代长江下游地区的墓葬非常注重密封防腐,棺内的随葬品因此也较好地得到了保护,一些极易腐烂的如丝织品、漆木器等也多有出土。
  2.长江中、上游地区
  此区主要是指今江西省以上的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以及贵州的部分地区,地域非常宽广。这一广大区域内发现的宋代墓葬数量非常多,各地墓葬的形制也很丰富,随葬品也各有特色。
  鄂西北和鄂北地区靠近关中和中原,墓葬受北方地区的影响比较大,流行仿木建筑砖室墓。这一类墓的平面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少部分为多边形。此外还有少量的双室大墓。鄂东和鄂东南地区的风格与长江下游地区相近,多见砖室石顶墓,有单室和双室两种。长方形砖室墓的形制较长江下游更为复杂一些,一般为长方形券顶砖墓,但也受到北方的影响,在墓壁上做出门、窗一类的砖雕装饰。湖北省东部的孝感、武汉和黄冈地区还发现了石椁木棺墓,以条石砌出墓壁和墓顶,内置木棺,有些还在椁上做出仿木建筑的门窗、斗棋等。
  江西省今浙赣线以北、鄱阳湖以东地区的两宋墓葬,其面貌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接近,有竖穴土坑墓、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和砖室石顶墓,还有一些石室墓。南部和西部地区以券顶砖室墓为名。
  随葬品较有特色,以俑类的变化最为明显。北宋前期常随葬陶俑,北宋晚期到南宋中期流行随葬瓷俑。各式陶瓷俑中既有现实的人像俑,又有相当数量的神煞俑。南宋时期,随葬的陶瓷俑减少,而人物、动物、四神、十二生肖等内容则开始集中堆塑到罐的颈部,通常称其为“龙虎瓶”。这样的龙虎瓶,几乎每墓必出一对。俑类之外,北宋前期还常见陶罐、四系罐和多角罐,中期开始大量随葬青白瓷器,器类丰富,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南宋开始随葬一些黑釉罐、碗。湖南省发现的大型宋墓不多,以中小型墓葬为主。北宋时期以长条梯形带小龛的竖穴土坑墓为主,有少量石椁木棺墓。南宋时开始较多地出现长方形砖室墓和石椁木棺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多角罐和堆塑坛是最具特色的器物,南宋时期几乎每墓必出。
  长方形砖室墓,集中发现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中部地区,包括少量与长江中游地区相似的内壁无装饰的石椁墓,有的还带有简单的仿木建筑雕砖,墓顶可分为重券、单券和叠涩券三种。北宋时期多为单室墓,南宋则多为并列双室和三室墓。随葬品方面,随葬武士俑、男女侍俑、神煞俑是其特点。
  石室墓葬是宋代流行于四川盆地及其周围丘陵地区的主要墓葬形式之一。北宋后期的墓例仅在个别地方有所发现,数量少,构筑简单,所用石材基本上是粗加工的素面,没有人物、神兽等浮雕,少数仅有简单的线刻花纹和简括的武士图像。进入南宋以后,一种带有精美石刻的仿木建筑石室墓大量流行,成为南宋时期四川盆地最具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这种石室墓用石条筑成,常使用券顶、叠涩顶、蠡顶、人字顶,有的形成藻井,多采用并列双室或前后两室。这些石室墓墓室内均有精美的浮雕石刻,内容有仿木建筑构件、武士、四神、飞天、墓主人像、桌椅屏风、男女侍者像、妇人启门图、孝行图、装饰图案及舞蹈、伎乐等等。
  (参考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