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应该培养什么生物学习习惯

如题所述

目前我校大多数学生只注重“时间+汗水”的苦干,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还产生了惧学、厌学的思想。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人在教学中尝试这一做法,收益匪浅,略有心得。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本要求,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阅读一遍,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的问题有所准备,把教材中易解决的问题先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带到课堂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课就进入了新的精神状态。具有了针对性、目的性,摆脱了盲目性。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很少想到预习。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抓指导。从绪论课开始,便要求学生作好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去看书,并要求在书上对已掌握的知识点、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做出标记,及时把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使老师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如在讲《细胞增殖》这一节时,可提出问题:1、真核细胞有哪几种分裂方式?2、什么是细胞周期?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3、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中有哪些变化特征?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哪些区别?5、总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情况等等;二是抓检查。如果要求学生预习,但没有认真检查,预习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在上课时应检查全体或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便能自觉完成预习任务;三是改变教学方法。预习后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难点处。抓主要问题进行精讲多练,不再面面俱到,这样一来就提高了课上时间的利用率,使预习的学生感到“合算”,使没有预习的学生感到“失算”。预习的好习惯养成以后,对生物的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培养上课做笔记的习惯
记笔记可以弥补课后对知识遗忘的不足,对学生有很大好处。然而有近半数的学生不记生物笔记,记笔记的学生中,有的力求一字不漏,有的只是记下教师板书内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二是进行生物优秀笔记评比活动。在生物课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堂上记好笔记,笔记要记板书提纲,要记教材难点,要记教师讲课时总结补充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时,要学生把染色体数量的加倍在有丝分裂的后期,DNA分子数量加倍在有丝分裂间期写在笔记本上。此外,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说这个问题,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起总结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并绘成曲线反映在坐标系中。
记好笔记,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复习时,花时间少,见效快。课后要整理好笔记,使笔记得以补充、完善。学期结束前进行优秀笔记评比活动,给优胜者以精神奖励,并把优秀笔记摆放在讲桌上展览,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经过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课上做好笔记的习惯。
三、培养合理的复习习惯
复习是对知识的提高和升华。我发现许多学生对生物知识平时不复习,到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有的虽然有复习,却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我是这样来指导学生安排复习和掌握最佳复习方法的。首先,复习必须及时,应趁热打铁,遗忘有先快后慢的不均衡趋势,及时复习能防止学习之后快速地遗忘。正是基于此,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后复习不过宿,先复习后做作业,及时复习即省时间,效果又好。其次,要尽量利用归纳、对比和图解、表解等方法进行复习。例如:学完必修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之后,我和学生共同归纳了有关染色体知识的图解。这样一来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又如: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用对比的方法来使两者的区别一清二楚,记忆起来也就方便多了。
第三,复习要避免过分集中,应适当分散复习。过于集中的复习既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又有精神过分紧张与身心疲劳的干扰。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集中复习不如分散复习的效果好。最后,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分类记忆法等等。总之,通过复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在复习中可以使学生对学的内容有新的体会,领会更多有益的东西。
四、培养善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生物学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做好生物实验对学习生物学大有裨益。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玩”:对提供的观察材料走马观花,对现象的观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积极的思维,不善于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应通过大胆质疑和设置矛盾的情景等手段时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地进行观察,积极进行思考的好习惯。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表皮?为什么要用洋葱的外表皮而不用内表皮?②0.3g/mL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③在用显微镜观察时镜筒可不可以倾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