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为注:“以,为也。”

扩展资料

所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uǒyǐ,意思是指原因,情由,用以,用来。宋苏洵《几策·审势》有记载:“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基本解释

今: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他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所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6

1、什么的原因
2、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3、原因;缘故

“所以”在文言文中不是词,而是短语,其语义并不固定,只能看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被省略)是什么。
具体解释一下:
所:作为助词,在与后面的动词、介词结合时,构成名词性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与动词“之(到什么地方去)”结合为“所之”,表示“去的地方”,将动词“之”(到什么地方去)名词化了。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由、对象等。也是起到名词化作用。
以:作介词时,词义很宽,包括把,拿,依,按,凭,从,自,由等等。
这样一来,“所以”便存在所自、所在、所由、所依、所从、所因等的很多差别。
例如:
“吾知所以距子矣”(我知道用来对抗你的方法了),其中的“以”省略了宾语“方法”。其中的“所以”相当于“所用(方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其中的“以”指“以人”。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其中的“以”指“用亲贤臣,远小人(的措施)”。
总之,文言文的“所以”这个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由于它大多表示“所凭借依仗的条件”,才会出现某种结果,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现代汉语继承了这一点,将“所以”与“因为”搭配,形成条件关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6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第3个回答  2019-08-01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赏析
赏析
据傅藻《东坡纪年录》,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专靠外力是无济于事的。探求真理,钻研学问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还有第三点,所谓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尽管苏轼说,有一天"道"会不用你去求而主动地来找你,实际上他却正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会来找你的。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值得借鉴的。
第4个回答  2020-03-02
1、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2、事情: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意外或不幸的事变: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4、旧识、旧交: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5、旧的事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有如下意项:
1、名词,事故,变故。如《孟子》:“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2、名词,缘故,原因。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形容词,旧的,原来的。如《论语》:“温故而知新。”
4、副词,旧时,从前。如《柳敬亭传》:“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5、名词,老朋友,旧交情。如《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
6、形容词,衰退,衰老。《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7、动词,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
8、副词,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9、副词,仍然,还是。《孔雀东来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10、副词,通“固”,本来。《大铁椎传》:“宋将军故自负。”
11、连词,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