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选官制度,但我感觉他的理由特别扯,无法让人信服,希望各位大能能帮忙解释一下。
多谢

1、汉代察举制的积弊

我们知道,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举孝廉“——察举制度。所谓”察举“,就是观察、推举的意思,由各地方长官推荐品德高尚的人去当官。这在汉代初期当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的,它代替了宗法分封的世袭制与秦代的军功爵制,带来了汉代社会的发展稳定。

2、曹操“唯才是举“,曹魏政权壮大

曹操上台,“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重才而不重德,大量吸收重用出身低微的庶族人才。

其本质是反对以门第和德行作为选官标准,否定士族阶层的虚名,肯定庶族寒门的“才”, “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3、晋代对士族妥协的“九品中正制”把阶级固化推向极致

司马家执政后,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大肆笼络士族,在人才选用上,采用了极具晋代特色的“九品中正制”,硬生生把人按照姓氏出身分成了三六九等,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王家、谢家、恒家、阮家等士族大家,世代经学,不仅把持了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在朝廷也瓜分了高官要职,而且形成了世袭制度,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都享受特权。

4、“八王之乱” 耗尽中原力量

我们在其他文章中讲过朝廷与地方的博弈,而地方势力的形成,很大程度是分封带来的。晋朝,恰恰又重复了周、汉王朝的这个操作,其命运也有相似之处。晋武帝通过"禅代"而取得皇位后,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5、严峻的生存压力,迫使游牧民族不得不向迁徙。

东汉末期,大量的匈奴、鲜卑、氐、鲜卑、羯、羌等少数民族已经开始不断南迁。由于三国时期长期战乱,中原人口锐减,“长安城中尽空,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北方的曹魏政权也允许更多的“胡人“迁入,以补充劳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7
魏晋南北朝。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经济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在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下。造成史上最严重的动荡。中国史上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专制集权的社会。因为豪强地主经济不断蚕食小农经济造成了农耕经济破产。封建割据势力庞大。民不聊生。大批失去土地的农奴成为地主阶级的附属。国家经济无以为继。税负无法征收。哀鸿遍野。
第2个回答  2019-02-07
南北朝几百年的战乱,究其深层的原因,主要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互不相容,互相冲撞的结果。

朔其根源,北朝诸国属于游牧民族,南朝诸国则属于农耕民族,两者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与渊源,用一个大概念来讲:既南北文化差异。

几千年的世界史(当然包括中国史)以毋庸置疑的事实证明,凡以游牧,游猎,海猎民族为主要文化构成的国家,都具有锐意进取,对外开放扩张的精神,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名族精神吧!南北朝统一后建立了隋朝,其先祖亦属游牧名族,隋朝后的唐朝继承了其先祖的优秀文化与进取精神,如是,便有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令炎黄子孙骄傲的时代;大唐盛世。

唐以后,儒家文化(农耕文化)逐渐兴盛并成为国家主流文化。及宋代,以朱熹为首的理学派将其推向了巅峰,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以此,中国再未出现第二个“大唐盛世”。追问

文化的话,不应该是以汉朝为主的吗?不管是书生所读的书还是人们谈论的玄学,不都是汉朝的主流文化吗?就算是法律设定也是以汉族为参照的啊,游牧文明怎么会和农耕文明冲突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07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这主要是因为: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大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这些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存在,而且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就是这样的
第4个回答  2019-02-07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盛行就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那个时候社会动乱不安,很多人家庭经济破产。佛家寺院又有特殊政策保护,可以不交税,有自己的财产,甚至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出家是最好的出路了。所以在动乱年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人到寺庙出家,所以佛教很快就兴盛了起来,其实也是为了得到寺庙的保护。
但是这些人入了佛门,可未必就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可能很多人根本也没想遵守。所以那个时期的和尚的素质有所降低。这是导致第一次灭佛运动的直接原因。
佛教自汉朝传入以来,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古代有过四次灭佛运动。前两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诏令灭佛的法难,第四次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周世宗灭佛,这三次灭佛都是在国家不统一的动乱时期发生的。佛教主张出世而道教和儒教则主张入世,两个绝然相反的教义之间自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必不可免。 历史上的废除佛教除了由于佛教和道教、儒教的教义之争的矛盾外,还有经济矛盾。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兴盛于中国,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思想学说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对文学的渗透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很大。
汉末、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和政治秩序的崩溃,士族名流既感世事无可为,只好退入个人私期求中。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亦于此时乘虚而入,到了南北朝,佛法盛极一时,一跃而成为时代的主要精神。当时上至君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崇信佛法,希企得到解释与慰籍。印度僧人来华络绎不绝,梵文佛经也陆续译成汉文,各种佛教教派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南北各地均出现大量修建佛寺以及绘绘制佛窟壁画的热潮,尤以北方地区的佛教石窟汇集了佛教艺术的无数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