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类型:1好词 2好句 3感受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1 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 走吧,就是一时卖不出骆驼去,似乎也没大关系了;先到城里再说,他渴望再看见城市,虽然那里没有父母亲戚,没有任何财产,可是那到底是他的家,全个的城都是他的家,一到那里他就有办法。
3 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4 可是有一天方大小姐叫他去给放进十块钱,他细细看了看那个小折子,上面有字,有小红印;通共,哼,也就有一小打手纸那么沉吧。
5 夏先生的手很紧,一个小钱也不肯轻易撒手;出来进去,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6 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
7 那时候,他满心都是希望;现在,一肚子都是忧虑。
8 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的火也上来了;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9 她咽了口吐沫,把复杂的神气与情感似乎镇压下去,拿出点由刘四爷得来的外场劲儿,半恼半笑,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打了句哈哈

(4)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

悲哀中的礼貌是虚伪。

爱与不爱,穷人的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苦人的懒是努力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的人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

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一个人,这是个人主义的两端。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5)小说通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省吃俭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他又攒够了钱,却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还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子,本来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虎妞却难产死了,祥子伤心欲绝,没法了,只好把车子卖了来安葬虎妞。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其实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下场。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没有自私,不幸和残酷了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指人们的心灵变得败坏了,丑恶了,他们去赌、嫖、抢劫……无恶不作。然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们只能用强制手段去制裁这些人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1.“移驾幸许都”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迈出的第一步。请简述“曹孟德移驾幸许都”的过程。

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所逼,逃往洛阳,下诏请驻扎在兖州曹操前来洛阳。荀彧向曹操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认为曹操应该借此机会发展霸业,不能让其他诸侯抢先。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率领大军来到洛阳,击败李傕、郭汜。这时董昭向曹操提出建议,把都城迁移到许都(即许昌),因为那里距曹操的根据地较近。于是曹操上表请献帝迁都。献帝迁都到了许都,曹操自封为大将军,自此之后大权尽掌于曹操之手。

2.“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是《三国演义》中一次精彩的战斗场面。这次战斗因何而起?结果如何?请简述之。

孙策为了继承父亲孙坚的遗志,把传国玉玺交给袁术为质,换来了精兵前去征讨刘繇,刘繇手下大将太史慈自告奋勇前去与孙策交战。此时孙策带领部将来到神亭岭上,与太史慈相遇,两人展开一场大战,*马和头盔都丢掉了。后来由于双方救兵来到,两人才罢手。孙策从此战之后甚为赏识太史慈的武艺,决定将他收于帐下。后来刘繇被击败,孙策用计擒获太史慈,太史慈感孙策诚意而降。

3.“白门楼殒命”结束了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请简述这一事件的过程。

曹操围攻下邳城,吕布在城中无计可施。吕布因为过度饮酒而导致伤身,于是下令城中诸人不得饮酒,违令者斩。吕布部将侯成准备了很多好酒,向吕布请示,吕布大怒,杖责侯成。侯成十分气愤,与好友宋宪、魏续商议投降曹操,于是侯成偷了吕布的赤兔马而逃跑,宋宪、魏续二人趁吕布困乏之时将吕布绑缚在白门楼上。曹操有收降吕布之意,然刘备说“明公不记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意在提醒曹操,吕布为人反复无常,不可留之。于是曹操下令将吕布处死。

4.“青梅煮酒论英雄”,一篇绝世妙文把曹操、刘备两人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请简述这一精彩的故事。

刘备受了天子的衣带诏后,为了隐藏自己的心思,就天天在后园种菜。曹操为了试探刘备是否胸有大志,请刘备到相府饮酒,因而谈到天下英雄。曹操问刘备谁是天下英雄,刘备提到了当世的很多大人物,但曹操认为他们都不能算是英雄,最后曹操说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以为曹操知道了他的心思,吓得筷子掉到了地上,刚好这时天上打了一个响雷,刘备就说是被雷吓的,借此掩饰过去了,曹操也因此不再怀疑。

5.孔融好友弥衡在献帝面前骂曹操可谓酣畅淋漓,痛快之至。请简述“祢正平裸衣骂贼”这一故事情节。

孔融向献帝推荐祢衡之才,曹操因此召见祢衡,祢衡见曹操无待贤之礼,就出言傲慢,将曹操手下文武尽数辱骂一番。曹操因此让祢衡做了鼓吏,意在羞辱祢衡。鼓吏应该穿上新的制服,但祢衡却穿了一身旧衣服前往。在场的人们呵斥他,于是祢衡在曹操面前脱得一丝不*,曹操大怒,祢衡却说“我是显露我的清白之体”,又骂曹操污浊,曹操忍无可忍,决定将祢衡遣送到刘表那里。后来刘表又将祢衡遣送到黄祖处,祢衡最后由于辱骂黄祖而被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6
chaoqia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