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会怕狗、蛇、猫、鸡鸭等?

如题所述

1、怕猫狗的人是什么心理


如果童年时被猫狗伤害过,那么也可能会恐惧猫狗。但是,这种恐惧是比较符合逻辑的。譬如,猫狗的攻击力越强,恐惧也就越强,和袭击自己的猫狗的身形越像,恐惧也就越强。


貌似不合逻辑的事情,只是因为一些真正的原因没有被发现而已,而被使用的那一套逻辑,则多是自我防御,或是随意找来的借口。


2、制约刺激物与非制约刺激物的配对建立恐惧心理


在实验室里,“制约刺激物”(如小亚伯特实验里的白老鼠)与“非制约刺激物”(铁棒敲击声)两者需反复配对出现,能建立患者对“制约刺激物”的畏惧感,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配对关系通常只出现一次。怕猫狗的人是什么心理



为什么由此而生的对猫的畏惧以后即会如影随行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配对虽非“一再发生”,但却“一再被想起”,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联配关系;另一个原因,借以减轻焦虑的“回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回避策略遂强化了她的症状。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生物进化论学家达尔文曾经这样描述过哺乳动物在恐惧时的表情:


“眉梢上扬、瞳孔发直、嘴张大、无意识地尖叫、呼吸暂停、憋气、表情呆若木鸡、脸色苍白。”


很久以来心理学家对于恐惧的关注程度都很高,做出过很多相关研究,我们是否足够了解恐惧呢?


特定对象恐惧症


根据恐惧成因的不同,恐惧被划分为了社交恐惧症、恐慌症和特定对象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恐惧症,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社交时感到恐慌;恐慌症指的是患者定期被毫无原因的恐惧感包围,这种恐惧症的治疗相比其他恐惧症类型更加难以治疗。



特定对象恐惧症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物体、特定场合和特定对象有着一种不合常理的恐惧。


特定对象恐惧症的种类繁多,目前已经命名的特定对象恐惧症高达500多种,其中有根据场合命名的恐惧症,比如幽暗恐惧症、恐高症和密集恐惧症。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特定对象恐惧症中的动物恐惧症。


例如莫名其妙对鸡害怕的特定对象恐惧症被命名为恐鸡症,采用了类似的命名手法的恐惧症名称还有恐云症、恐舞症、恐蜜蜂症、恐红症等等。


在特定对象恐惧症中,动物恐惧症是让人觉得非理性的,许多学派的心理学家都做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分析。



成因


动物恐惧症常常被心理学家认为是起源于童年时期,部分人在成年后会有所缓解。


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在治疗好这种对于特定动物的恐惧时,会出现对新的一种特定动物的恐惧。


比如说一个害怕老鼠的人在治疗好对老鼠的害怕之后,又出现了对鸡的害怕。


精神分析学派是一个庞大的学派,学派内部的意见也并非是统一的。


一部分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恐惧症来源于童年经历,可能是童年创伤的结果,比如说被狗咬了的人变得怕狗。


这样解释动物恐惧症不能让所有心理学家满意,因为它不能解释那些没有遭遇过相关动物的童年创伤的人为什么会怕特定的动物,比如说恐鸡症的很多人小时候并没有被鸡啄过。



因此,精神分析学派的另外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恐惧症中的特定动物只是一个载体,是释放我们内心的恐惧的媒介。


这部分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经历过恐惧之后情绪会出现回升,出现一种满足、快乐和放松的状态。


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我们释放恐惧是为了获得内心的补偿和平衡。


也就是说动物恐惧症的具体对象没有特殊的意义,它们只是承载我们恐惧情绪的载体。


生活中人们喜欢看猎奇视频、恐怖电影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中传承了弗洛伊德恋母思想的人认为,恐惧症是因为童年未解决的恋母情结的具体体现,这种观点不是很有说服力。



接下来是做了很多实验,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经在1917年做过一个研究婴儿的反射和本能的实验,他把9个月大的婴儿暴露在各种刺激场景和对象中,比如老鼠、兔子各种动物。


当华生用铁锤敲打钢条发出尖锐的噪音时,这个婴儿表现得非常不安,之后华生在两个月之后再次进行实验。


他让婴儿和小白鼠玩耍,然后在他们玩耍的时候,他在一旁敲击钢条,噪音和小白鼠总是同时出现。


最后的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只有小白鼠出现,婴儿也会觉得害怕。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恐惧症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除了华生的实验,行为心理学家watson也曾经用条件反射机制,做过一个实验,使原本不怕兔子的男孩变得害怕兔子,最后以脱敏疗法让他恢复正常。


在动物恐惧症上,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是条件反射导致了人们产生对于特定动物的恐惧,然后又通过条件反射的强化作用增加了对特定动物的恐惧,形成了一个强化循环。


最后是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一部分的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恐惧症来源于特定文化环境。



我们的文化强调女生柔弱,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更加男性化的女生比更加女性化的女生产生的恐惧心理少很多。


另外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恐惧症受到当事人情绪易感性的强度的影响,有些人共情能力高,容易和他人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看到妈妈对于蟑螂很恐惧,自己也变得对蟑螂恐惧。


不得不提的一个原因是生理上的原因。


几年前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的一篇研究认为,恐惧记忆会让实验鼠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化学改变,这种变化会遗传给后代,让它们对某种事物产生天生的恐惧感。


这个研究结果是来源于美国埃默里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电击等手段让实验鼠对樱花的气味产生恐惧感,然后让它们进行繁殖。


不论是自然受精的小白鼠,还是人工授精的小白鼠,都会对这种樱花味感到恐惧反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