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研?

如题所述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教育科研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所有有关教育方面的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教育科研内容

1、基础理论性研究 

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基础理论性研究又包括纯粹理论性研究,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原理、教育哲学等。还包括经验性理论研究,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原理、校长素质的研究等等。 

2、应用性研究

这是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教师教学模式的研究,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的研究,转变“差生”的研究,优化课堂设计的研究,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研究等等。

3、开发性研究 

开发性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是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它的目的是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上,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如关于学习推广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关于学习推广包全杰循序训练作文教学法的研究等等。

三类研究各自有不同的目的、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然而三者关系又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扩展资料:

2018年1月22—23日,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我们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教育科研战线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围绕教育的“时代之问”,写好“奋进之笔”,成就“得意之作”,努力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

一要面向新时代,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

二要站在新起点,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三要认识新矛盾,深入探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对策;

四要开启新征程,系统探索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

五要把握新形势,认真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六要依据新要求,研究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

田学军希望教育科研战线要注重加强学习,突出理论武装和知识武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深入基层和深入学校;注重创新科研组织机制,突出协同攻关和国际合作;注重学术规范建设,突出勇于担当和严谨学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科研内容  æ–°åŽç½‘——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当我读本科的时候,我听说某某老师是博士,写文章很厉害,我就会用崇拜的目光看那个老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样被别人崇拜。于是我考了研究生。
当我读研的时候,我听说以前那个写文章很厉害的老师其实啥也不会,就会写文章,做实验不行,拿项目更不行。拿不到项目没有钱,就只能写些垃圾文章混日子。于是我又用崇拜的目光看那些有大项目的老师,他们整天不需要呆在办公室、实验室里做实验、写文章,天天飞来飞去就可以搞到很多钱。我想,要是我也能向他们一样能搞来很多钱指挥手下一帮能写文章的博士该有多爽呀!
有人说,要想拿项目就得读博士,而且还得读名人的博士,导师的名气大了自己自然而然就跟着狐假虎威了。君不见王大珩老先生的学生里面就有几十个院士,其他学界泰斗也都出了不少高足门徒。不是这些门徒有多么厉害,而是他们的老板厉害。厉害的老板能拿到大的项目,拿到大项目就有钱做大量一流的实验,有了一流的实验就能写一流的文章,能写一流的文章就能获得一流的声望,有了一流的声望就能评上院士,评上了院士就能拿一流的项目,拿到一流的项目就能招到一流的学生写出一流的文章......子子孙孙往复无穷,但第一步必须走对。
于是我想起了一位导师的话:
当你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还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个小时的时候,你就可以称为教授了。我想,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还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个小时,大概就可以评院士了吧!那么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的大概就是科研吧?!
一、科研是思考
是的,从历史的长河看,人类对自身、对宇宙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了。从机械论到相对论再到量子论,再到弦论,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这些智慧的光辉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这是物理界的自豪,也是数学界的自豪。当然,也算人类的自豪,呵呵。
这些也许算得上阳光吧。
但不可否认,在若干年的时间里,在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中,在数以百万的学术论文中,才会有那么几篇真正改变我们的认知的成果。这也许是一个不得不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这过程给了大量滥竽充数的人以可乘之机,也让大量的毕业学生无所适从。因为社会容纳不下这么多看似只会写文章的人才。
但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
科研就是思考!
是呀,基本概念总是最简单的,然而也总是难以言传的。对于人的定义我们争论了千百年,而对于科学的定义,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伪科学这顶大帽子应运而生,成为帮派斗争的工具,到现在据说已经寿终正寝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概念就已经清晰了。
国人从未有科学的传统,甚至连科学这个词本身也是舶来品。基于对洋大人的敬畏和对舰炮的恐惧,对舰炮之母科学自然也就敬畏万分了。以至于 科学似乎总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高不可攀,那么的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概念;以至于谈及科学必须说几个人名、写几个公式、拽几个名词才行。难道科学真的那么独特吗?!
什么是科学?谈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回望人类的历史。也许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哪来,我们在哪,我们将向何处去?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就产生了两个全新的概念:宗教和科学。宗教是以神的方式解释这些问题,而科学是以人的方式解释这些问题。所以,就实质而言,宗教和科学都是人类对自身的解释,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而我们的社会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把宗教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而对科学顶礼膜拜。以至于后来人都对科学敬而远之或崇拜万分,而对宗教却嗤之以鼻。进而对科学家和神学家的态度也是天壤之别。
其实,我们忘了,宗教和科学本是同根生,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嗜血的。宗教祭祀、文明冲突、帮派斗争都带来了不计其数的灾难。而科学的悲哀之处正在于,他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一方为了在冲突中取得胜利而发起的;同时,他们又都是向善的,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规范人类自身;他们认为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宗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神。基督教说神创天地,道教说道生万物。而科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能量。
佛教说有即是无,而弦论说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是振动的能量弦,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这颠覆了我们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让我们怀疑自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还是一行行的代码。所以有人搞不清弦论到底是科学还是宗教。也许他们正在走向统一,宗教领域的神就是科学领域的能量。
爱因斯坦写出E=mc2的时候,举世欢呼。事实上,在现在看来,这不过相当于写出了1kg=1000g而已。世界是由能量组成的,质量只不过是另一种能量刻度而已。
所以,我们看到科学其实并不神秘、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必对宗教嗤之以鼻,也不必对科学敬而远之,这也许是从事科学事业者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心态吧。
因此,当我们看到宗教有愚不可及的地方的时候,也应该想到科学也是在不断的错误和纠正错误中发展的。科学是允许犯错误的,而犯错误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从事科学事业者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心态吧。所以,当你打算写文章的时候,你所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观点完美,让自己的解释圆满,但却不能保证一定正确。抑或说,当你觉得自己的观点完美、解释圆满的时候,你就可以发文章了。至于正确与否,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三、科研的要求
那么,我们再返回头来看看科研。
科学是用人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那么科研就是为了得到这种解释而进行的思考。这就意味着,科研要么是对现有解释的再思考修正,要么是在现有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新。无论哪种思考都有一个前提,即对现有解释的全面掌握,这就是查资料文献调研。只有进行全面的文献调研,才可能全面掌握前人的解释,才可能避免重复的思考,才可能进行修正或创新。
这就意味着,要进行科研就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文章的发表只是本着共享的精神对后来者作出的一个提示:这个问题我思考过了,你如果认同的话就不必重头再来了。当然,涉及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显然不在共享范围之内。
我记得看过很多的大家访谈,听到最多的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了,但却很少听过哪个人说国际领先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国际领先的地方,只是说我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即所谓跟踪研究。为什么?为什么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跟踪研究?有人会说:我们起点低。这个我承认,但在很多领域我们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跟上国际先进水平了,为什么到现在还跟在别人后面跑,还只是处于跟踪状态?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提不出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国外提出问题,然后我们一窝蜂的跟着跑。这就造成一些困境,国外提出的问题太多了,我们倾一国之力也不可能全部跟着跑,只能跟着其中的一些跑。这样,问题又来了,跟着哪些跑?于是,权威专家说了,这个领域很重要,将来会发展起来,对国计民生有很大影响,非常有展开大规模研究的必要。于是,官老爷们大笔一挥,中国就研究这几个问题了!863、973、重大专项、各种基金源源不断,买设备、建房子、引人才、作报告、搞宣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多年以后突然发现,这个方向其实是个死胡同,国外当时不起眼的另一派观点现在已经占据上风了。权威专家一句话,人力物力和最重要的时间都灰飞烟灭了!如果不吸取教训,这种现象将会周而复始不断上演,而国家的科研能力却始终得不到提高。
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的根源在于不会独立思考或不敢独立思考,提不出问题。以至于当别人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有这个问题,却搞不清这个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目前的研究状态,即信息掌握不全面。
有人看到了这个弱点,于是提出要多交流,尤其多跟国际同行交流。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掌握最新的动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信息,为提出问题做准备。国际会议就是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这本来是个好现象,然而这又引发了其它问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